劲。他先掰算筹:34;麦三千石,粟两千石。孤老三十户,三月需粮三石(30户×1升×90日=27石);贫户两百户,三月需粮270石(200户×3丁×0.5升×90日=升=270石)。共需297石,仓粮够。34;算到34;调粮钱34;,他忽然笑了——这比算盐引简单多了,提笔写34;无需调粮,余粮四千七百零三石34;,连零头都算得丝毫不差。
曹州小吏赵安答34;案例断34;时,竟在纸上画了田埂图。他记着王伦分田时说的34;田界需立石桩,水渠需共修34;,在断案依据里写:34;天灾虽不可抗,但张甲未修埂,有过失。应令张甲赔李乙一石豆(半亩收成约两石,减一半算天灾),并牵头与李乙共修田埂,高五尺,宽三尺,两户各出一半力。34;末了还加一句:34;令各里画田图,标田埂、水渠,官府存档,免后争。34;
考场外的日头爬到正中时,有考生提前交卷。郓州少年王二郎捧着卷子出来,手心全是汗——他在34;治县策34;里写34;让老农当役头34;,在34;案例断34;里写34;罚张甲给李乙帮工三天34;,自己都觉得34;土气34;,可想起分田时王伦说的34;百姓的事,就得按百姓的理办34;,又觉得没错。
暮色降临时,考卷堆满了文庙后堂。王伦亲自翻看,闻焕章在旁磨墨,见他对着周瑾的卷子皱眉,又对着陈默的策论点头,忍不住问:34;哥哥要选什么样的人?34;
王伦指着陈默卷上34;老农当役头34;的字句:34;要的就是这种——知道麦子何时下种,知道修渠不能误农时,知道百姓怕什么、盼什么。34;他又拿起赵安的34;案例断34;,在34;共修田埂34;处画了个圈:34;这才是断案,不是只判输赢,是要断出以后不闹事的规矩。34;
闻焕章看着马五那页密密麻麻的算筹,忽然明白过来:34;原来哥哥考的不是39;官39;,是39;能过日子的官39;。34;
34;正是。34;王伦把卷子归成三类,上等卷多是农夫、盐丁与赵安这类小吏所写,字虽歪扭,却满是实在办法;中等卷是些秀才写的,有章法却缺细节;下等卷多是周瑾这样的旧吏,空泛得像套话。34;通知他们,三日后放榜。考上的,先去各县当三个月39;试官39;,跟着老农学看田,跟着里正学断案,不合格的,田还在,官就别当了。34;
窗外,郓州的夜空缀满星子。文庙前的老槐树下,陈默和马五正凑着月光说话,陈默说34;要是考上了,先把渠的图纸画细点34;,马五说34;得让账房把粮仓管得像盐仓一样清34;。远处传来校场的操练声,混着运河上的船歌,像支粗糙却结实的曲子,在八州的土地上漫开。
王伦站在案前,看着那些带着泥土气的答卷,忽然想起穿来前看过的史书——宋代的县令,多少人抱着34;半部论语治天下34;的空论,却连一亩地该用多少种子都不知道。而此刻,这些握着锄头、算过盐账、断过鸡零狗碎纠纷的人,正要用他们的方式,在这片分了田的土地上,写下不一样的治理故事。
他拿起笔,在榜首预留的位置上,先写下了34;务实34;两个字。
喜欢。
第12章 考试开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