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定,知道最难的一关已过:“工坊之业,首在‘文房。”
“制笔?制书?打磨砚台?研墨?”远景先生皱眉,“此等营生,寻常匠人皆可为,利薄且难见起色。”
“先生差矣,”秦文胸有成竹,“非是寻常之业。其一,制笔。如今市面一支羊毫湖笔,动辄百文以上。我太福祥每日加工羊皮数百张,废弃羊毛堆积如山。若以此制笔,工艺稍作改良,成本可压至数文一支!名曰‘太学笔。”
“数文一支?”百川先生猛地睁眼,难以置信,“羊毛制笔,其锋软塌,书写滞涩,岂堪使用?读书人之笔,关乎文心…”
“百川先生,”秦文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硬,“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连笔都买不起的学子,你跟他谈笔锋是否圆润?谈书写是否行云流水?有笔可用,能写得出字,能记下先生教诲,这便是天大的幸事!先活下来,再谈风雅!这便是寒门与朱门的区别!”他想起京都世家子弟书房里那些镶金嵌玉、价值千金的狼毫紫毫,心中更添几分不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景先生见气氛微僵,连忙打圆场:“秦公子息怒,百川兄亦是爱惜文道之心。不过公子所言在理,活命要紧。这羊毛笔,价廉便是大善!其二呢?”
“其二,便是‘活字印书!”秦文抛出了杀手锏。
“活字?”三人异口同声,满脸茫然。雕版印刷已是稀罕物,这“活字”更是闻所未闻。
秦文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雕版费时费力,一版只能印一书。活字者,乃以胶泥或金属烧制单个反字,如‘之、‘乎、‘者、‘也之类。排版时,按文稿内容,将所需单字拣出,排列于特制铁板之上,以松脂蜡固之,便可刷墨印刷。一书印罢,拆版,单字可反复用于他书。如此,印书之速,何止倍增?工本何止倍减?”
他描述着这超越时代的技艺,看着对面三人脸上从茫然到震惊,再到难以置信的狂喜。
“此…此法当真可行?”赵开瑞声音发颤,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书籍价格若能大跌,知识传播的门槛将大大降低!
“千真万确!”秦文斩钉截铁,“太福祥格物院已有小成。书院工坊,便可承印蒙学读物、农桑历法、算学入门等实用之书,价格低廉,专供寒门学子及市井小民。此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
百川先生浑浊的老眼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脚下延伸——不再是那条通往渺茫功名的独木桥,而是一条能让更多寒门子弟真正获得知识、掌握力量的通途!他颤巍巍地起身,对着秦文,深深一揖:“秦公子大才,大德!老夫…代天下寒门学子,谢过公子!”
秦文连忙扶住:“先生言重了。具体章程,还需详议。工坊之地,可将书院内倾颓无法修缮的屋舍尽数拆除,腾出空地营建。另择址新建藏书楼与讲学堂。学子住宿仍用现有房舍,至于饭食…我太福祥可免费提供米粮,菜蔬可由学子在书院空地自行垦种,自给自足。”
一幅充满生机的蓝图在众人眼前展开。百川先生激动得老泪纵横:“好!好!秦公子,老朽厚颜,请公子屈就书院‘名誉山长…”
“万万不可!”秦文断然拒绝,神色凝重,“百川先生,赵大人,远景先生,此事务必守口如瓶!太福祥在京都树敌已多,若让荀贵世家知晓百川书院与我联手,为寒门广开此等便利之门,无异于掘其根基!他们必会倾尽全力,将书院连同这点星火,彻底扼杀!如今百川书院尚存,不过是皇家给寒门留的一点脸面,世家眼中的疥癣之疾。若真要助寒门学子掌握知识、习得技艺,真正拥有改变命运之能…那便是触动了世家门阀安身立命的根基!届时,他们绝不会再留半分情面!”
书房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一盆冰水浇下。赵开瑞与远景面色凛然,重重点头。
百川先生更是倒吸一口凉气,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这百川书院几十载,自己确看不懂这世道。
喜欢。
第317章 墨田工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