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4章 炮轰城墙[1/2页]

水煮大明 嗒嗒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此时,李勇以海防港为前进基地,命龚其胜率联合舰队扼守海口,确保后路无忧。而他和周壳率精锐水陆大军一万八千人,以雷霆之势沿红河挥师北上,直指升龙城。
     这支大军战船如云——数百艘中小型战舰破浪前行,其中既有明军威武的福船、灵活的苍山船,又有安南人提供的轻捷朱印船式艚船,更有巨型竹筏船运载步兵。三千明军将士分乘战舰,其中陆战队一千人、敢死营一千人、忠贞营一千人,皆披坚执锐,蓄势待发。岸上更有广南军一万精锐与五千占城战士协同推进,水陆并进,气势如虹。
     前锋约200艘小型战船(载佛朗机炮/火枪手),一路清除沿河哨塔。中军的运兵船+补给船,由福船和苍山船护航。广南军和占城军分两翼沿河岸陆路推进,保护舰队侧翼。
     遇郑军沉船阻塞河道时,工兵连夜清障,在数个支流河口挫败郑主残余水师的火攻船突袭,实施“炮击登陆占领”三阶段打击摧毁沿岸堡垒,中途用霰弹炮+火箭反制,解决了象兵从密林侧翼冲击偷袭的情况。
     7天后,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十五日,李勇站立船头,战袍猎猎,目光如炬。今日便开始灭国之战!在他身后,周壳、阮福源、波阿陶等将领并肩而立,人人手持望远镜,凝神观察前方——不远处,升龙城的轮廓已清晰可见,这座安南都城即将迎来决定命运的时刻。
     阮主的告诫仍在耳畔回响:34;务必速战速决!五月的雨季即将来临......34;
     升龙城,曾是越南历史上的重要名城,位于红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红河右岸,与墩河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是南北交通和内陆沿海往来的必经之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21年,初名为“紫城”,唐朝时期被称为“宋平”,886年发展为城塞,定名为“大罗”,是唐朝高骈的治所。
     李太祖李公蕴在974年至1028年间,以其雄才大略建立了越南李朝。1010年,他凭借前黎朝幼主的劣势,篡位后改元顺天,并将都城迁至大罗城,更名为升龙,意在利用其优越地理位置,稳固其政权。升龙城的设计深受中国建筑风格影响,如天德府内的朝殿、集贤殿、讲武殿等,以及四座大门,象征皇权的尊崇和繁荣。
     升龙城坐落在资源丰富的红河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为封建王朝提供了发展基础,陈朝和后黎王朝先后在此建都。直到1397年前,升龙一直是越南的首都,迁都清化后,升龙成为“东都”或“东京”。1428年,越南脱离中国明朝统治,东关城改名“东京”,在西山朝时期又被称为“北城”。
     升龙城周长约3公里,城墙高8米,城墙厚6米,在冷兵器时代那是妥妥的坚城,但在重炮出现后,那就跟纸糊的一样。
     与此同时,郑梉负手立于升龙城头,向东遥望。远处隐约传来的枪炮声,如同催命的鼓点,宣告着联军已兵临城下。这位年纪轻轻就

第234章 炮轰城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