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东江大学实验林地附近宿舍楼下,微弱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名卧底学生按照程望的要求,正紧张地维持着观察。他们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的在楼下散步,眼神却不时警惕地扫向四周;有的靠在墙边,看似在玩手机,实则耳朵竖起,捕捉着周围任何一丝异常的声响。
程望独自站在车内监控屏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仔细比对两辆深色SUV的车流轨迹。屏幕上的线条和标记仿佛是他与嫌疑人博弈的战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
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一阵微弱但清晰的电流声,紧接着一个压低的声音说道:“编号黑A3XXX,行至林间碎石路,有停留三分钟后离开,车轮带碎草痕明显。”
程望微微皱眉,目光在监控屏上快速移动,再次确认相关信息。他深知,这三分钟的停留极有可能与案件有着重大关联。沉默片刻后,他沉声说道:“精准。调度这辆车今晚接受秘密车辆轨迹调取。一定要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不能打草惊蛇。”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城市的街道上,公安交管处的工作人员已经与程望所在的刑侦支队紧密协作。为了获取这辆车的行驶数据,他们经过了多番沟通与协调,翻阅了大量的监控记录和系统数据。终于,数据呈现在了程望的面前。
数据显示,A3牌照的车辆曾在昨晚22:35出现在林地入口,23:18离开。程望盯着车辆的各项参数,当看到引擎温度异常升高时,他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他沉思片刻,缓缓分析道:“仅仅是临时停留,引擎温度却异常升高,而且车上还留下一车灰泥、草屑。结合案发现场的情况,嫌疑人极有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在车内做分尸处理。因为车辆停留的位置、时间以及这些痕迹,都太过巧合,绝不是偶然。”
基于这一判断,他迅速布置刑侦队员对该车辆进行昼夜跟踪,同时命人仔细比对其车主信息。很快,车主的资料摆在了他的面前。车主名为刘汉,55岁,是小规模矿业承包者,因其工作性质,常年进出山林。然而,案发后刘汉拒不接受调查,这一异常举动更是加重了他的嫌疑。程望决定,立刻电话联络队里,商讨应对策略。
与此同时,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启动针对东江大学相关实验室的取证行动。程望与邓露密切配合,带领一队警员前往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
实验室里灯光明亮,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各种仪器反射出冰冷的光。当警方突然出现时,科研人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程望严肃地向他们出示搜查令与破门权声文书后,说道:“我们正在进行一项重要案件的调查,请各位配合。”科研人员们面面相觑,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让开。
程望和邓露带领警员开始仔细搜查。在一个隐蔽的暗角柜子里,他们发现了装着编号组织样本的冷冻盒,标签为“2024 12 07 EH 23”,这种编号方式与现场碎肢的编号极为相似。此外,还找到了几张表格,上面详细记录了“解剖抵抗实验”数据,包括死后时间、切割深度、组织层级等。
邓露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所有样本皆来自天然死亡,无其他实验同题!”然而,纸条上的笔迹潦草,日期时间前后也对不上。邓露仔细端详着纸条,冷静地说:“这明显是个掩饰。正常记录不会如此潦草,而且日期混乱,分明是想混淆视听。”
程望点头表示认同,补充道:“嫌疑人想淹没证据,又怕被误解从而暴露,所以才捏造了这份声明,欲盖弥彰。”
这时,实验室负责人,一位副教授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他神色有些慌张,但仍强装镇定地表示,这些不是学生操作的,而是来自合作单位统计样本,他对此并不知情。这一回答,瞬间让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直接进入了侦查雷区。
档案中心传来消息,已经查到与死者“韩璐”有直接关系的五人小团体。其中三名室友被带到了约谈室,她们面容沉重,眼神中透露出恐惧和不安。
“那天晚上她说要详查树叶标本,并约好实地取样。晚饭后,她送了我们一条语音说‘我要去拍照研究,然后就没再回来。”其中一名室友声音颤抖地说道。
“我们还看到……那辆车。”另一名女生嘴唇微微颤抖,颤声说道,“是她的导师刘某开的。他曾邀请韩璐单独去野外采样,我当时就觉得怪怪的……”
程望一边冷静地记录,一边温和但坚定地问道:“你们确定是他开的车吗?当时有没有拍照或者留下电话?”
女生无奈地摇头,带着一丝懊悔说:“没来得及。我
第59章 解剖(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