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6章 厉兵秣马待敌来[2/2页]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作家小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嘿嘿笑着:“托将军的福,安生得很。就是这雾太大,有时候对面不见人,弟兄们都得扯着嗓子说话才敢走路。”他指着旁边的悬崖,“昨天还掉下去一匹马,连个响都没听见就没影了。”
     姜维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白雾像墙似的挡住视线。他忽然想起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时,也曾在这里驻足。那时丞相指着悬崖说:“伯约,用兵之道,在于知险而不避险。这阴平虽险,却是蜀地的屏障,守住它,成都就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想着,霍弋从后面追上来,手里拿着块布:“将军,你看这个。”布上绣着个魏字,是从悬崖下捡的,边角还沾着青苔,“像是魏军斥候的记号,看来他们已经摸到这附近了。”
     姜维把布攥在手里,指节泛白。他对哨长说:“从今天起,增加巡逻次数,白天三人一组,晚上五人一组,都带上火把和锣鼓,发现动静就敲锣报信。另外,把悬崖边能落脚的地方都插上铁蒺藜,再备些滚石,用绳子捆好,听见下面有动静就往下推。”
     老兵一一应着,转身就要去安排,却被姜维叫住:“等等,让弟兄们多穿点衣服,这山里潮气重,别冻出病来。”他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两匹蜀锦,“把这个给伙夫,让他给弟兄们做件坎肩,贴身穿着暖和。”
     离开哨卡继续往前走,雾气渐渐散了些,能看见远处的山峰像浸在水里的墨块。霍弋忽然指着前面的一块巨石:“将军,那里可以设个了望台,站在上面能看见十里外的动静。”
     姜维走过去,踩着石头爬上巨石。果然,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古道像条蛇似的在山谷里蜿蜒,哪里有转弯,哪里有陡坡,看得一清二楚。“好地方!”他赞道,“让人在这里搭个棚子,派两个人日夜守着,发现魏军就举狼烟。”
     正说着,山下传来马蹄声。两人赶紧从巨石上下来,躲在树后张望。只见一队蜀军骑着马过来,为首的是个年轻将领,铠甲上还沾着泥,像是刚从泥泞里爬出来。
     “是廖立!”霍弋认出了他,“他不是去守瞿塘峡了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廖立也看见了他们,勒住马翻身下来,脸上带着急色:“姜将军!霍将军!出大事了!司马昭的水军已经过了汉中,正往嘉陵江来,瞿塘峡怕是守不住了!”
     姜维心里一沉。瞿塘峡是水路咽喉,一旦被攻破,魏军就能顺流而下直逼江州,到时候绵竹关的后路就被切断了。“别急,慢慢说。”他拉着廖立到石头上坐下,“他们有多少船?战斗力怎么样?”
     廖立喝了口水,喘着气说:“至少有百艘战船,都是楼船,上面还架着投石机。我们的水师只有三十艘小船,根本挡不住。我爹当年训练的那些老兵,大多不在了,现在的都是些年轻娃,连水战都没怎么打过。”他说着,眼圈就红了,“将军,我对不起您的信任……”
     “这不怪你。”姜维拍着他的肩膀,“司马昭早有准备,水师肯定是精锐。你能及时回来报信,就是大功一件。”他望向嘉陵江的方向,那里被群山挡住,看不见水,却能想象出楼船顺流而下的景象。
     霍弋忽然说:“要不,我带南中兵去支援瞿塘峡?虽然我们是陆军,但总能帮着扛扛石头,修修工事。”他独眼里闪着光,像是又想起了当年跟着诸葛亮南征的日子。
     姜维摇摇头:“不行,南中兵熟悉山地作战,留在这里用处更大。瞿塘峡那边,我自有办法。”他对廖立说,“你马上回江州,让那里的百姓先往上游撤,粮食和物资也都运走,别给魏军留下一点东西。告诉水师,不用硬拼,等魏军过了瞿塘峡,就袭扰他们的后路,烧他们的粮草船。”
     廖立愣了愣:“将军,那瞿塘峡就不管了?”
     “管,但不是现在。”姜维指着阴平古道,“这里才是主战场。只要我们能在这里拖住司马望,司马昭的水军就算过了瞿塘峡,也不敢轻易深入。到时候首尾不能相顾,我们再前后夹击,定能取胜。”他的眼神很亮,像这山谷里刚升起的太阳。
     廖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翻身上马:“将军放心,我这就回江州!”马蹄声渐渐远去,消失在古道的尽头。
     霍弋望着廖立的背影,挠了挠头:“将军,你真有把握?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姜维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年丞相六出祁山,哪次不是险中求胜?用兵之道,就像这阴平古道,看着走不通,其实拐个弯就有路了。”他跳上马,“走,我们再往前看看,还有没有能设伏的地方。”
     马蹄声再次响起,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阳光透过薄雾照下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倔强的线,缠在这险峻的古道上,缠在这风雨飘摇的蜀地山河里。
     第四折 瞿塘峡口议水师
     江州的码头比往日热闹了十倍。廖立站在栈桥上,看着民夫们把最后一船粮食往上游运。江风卷着水汽打在脸上,带着股鱼腥味,却让他清醒了不少。昨天从阴平回来后,他就没合过眼,嗓子喊得像破锣,可看着码头渐渐空了,心里反倒踏实些。
     “廖将军,都运完了。”老船工张大爷拄着篙子走过来,黝黑的脸上全是汗,“最后这艘船是给水师送箭的,您要不要检查检查?”
     廖立点点头,跟着他跳上船。船舱里堆满了箭杆,每根都削得笔直,尾羽是用锦江的野鸭毛做的,在阳光下闪着光。“这些都是按姜将军的嘱咐做的?”他拿起一根掂量着,重量正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大爷嘿嘿笑着:“那还有假!城里的木匠都来帮忙了,连夜赶出来的。我那小孙子还说,要跟着水师去打仗,说要像姜将军那样,一箭射穿魏军的船板。”
     廖立心里一暖。他想起父亲廖化临终前的话:“蜀地的人,看着老实,可骨头里都带着劲。只要有人领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关羽败走麦城,父亲跟着刘备伐吴,一路上多少艰难险阻,不都挺过来了吗?
     正想着,江面上传来号角声。廖立抬头一看,只见一队战船顺流而下,船头插着“汉”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为首的那艘船上,站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姜维!
     “将军怎么来了?”廖立又惊又喜,赶紧让人放下跳板。姜维跳上岸时,他才发现将军身后还跟着个人,是个穿着布衣的老者,手里拄着根铁杖,腰杆挺得笔直。
     “这位是陈老将军。”姜维介绍道,“当年跟着先主打荆州的,最擅长水战。我特意请他来帮你守瞿塘峡。”
     老者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廖将军不必多礼。姜将军说你有难处,老夫虽老,却还能摇橹掌舵,杀几个魏狗不在话下!”他的手掌布满老茧,握着铁杖的样子,像握着当年的船桨。
     廖立又惊又喜,赶紧把他们往水师营寨领。营寨建在瞿塘峡的入口处,两面是悬崖,中间只有一条窄窄的水道,确实是易守难攻。可看着水师的战船,廖立又犯了愁——三十艘小船,最大的也只有魏军楼船的一半大。
     “将军你看,”他指着江面,“魏军的楼船要是从这里过,我们的船根本撞不过他们,连弩也射不透他们的船板。”
     陈老将军却笑了,指着悬崖上的岩石:“廖将军你看,这悬崖上的石头,随便一块掉下去,就能把楼船砸个窟窿。我们不用跟他们在水上拼,就守在这峡口,用石头砸,用火箭射,保管让他们有来无回!”
     姜维点点头:“陈老将军说得对。瞿塘峡最窄的地方只有三丈宽,楼船在这里根本转不开身,正好成了活靶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峡口变成魏军的坟墓。”他对廖立说,“你让人在悬崖上凿些洞,把粗麻绳穿过去,一头系着巨石,另一头系在树上。等魏军的船过来,就砍断绳子,让石头顺着山坡滚下去,砸沉他们的船。”
     陈老将军补充道:“还要在水面上布些铁索,一头固定在两岸的岩石上,上面再绑些尖木。魏军的船冲过来,要么被铁索拦住,要么就被尖木扎破船底。”他边说边在地上画着,沟壑纵横的脸上透着自信。
     廖立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心里的愁云渐渐散了。他让人去准备工具,自己则跟着姜维和陈老将军爬上悬崖。站在崖顶往下看,瞿塘峡像条被夹在两山之间的带子,江水在下面奔腾,发出轰隆隆的响声,震得脚下的石头都在抖。
     “你看那里,”陈老将军指着峡口的一块巨石,“可以在上面建个了望台,派几个人守着,看见魏军的船就敲锣。再往里面一点,可以挖些山洞,藏些士兵,等魏军的船过去,就从山洞里射箭,或者扔火把,烧他们的船帆。”
     姜维点头赞同:“还要在两岸多备些火箭和桐油,火箭射穿船帆后,再泼上桐油,火借风势,保管烧得他们片甲不留。”他忽然想起什么,对廖立说,“让人把峡口附近的水草都清理干净,别给魏军的潜水兵留下藏身之处。”
     廖立一一记着,心里越来越亮堂。他忽然觉得,这瞿塘峡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而是一张等着魏军来钻的大网。
     忙活了一整天,悬崖上的工事渐渐有了模样。凿好的洞里挂着巨石,水面上的铁索也拉好了,士兵们在山洞里藏好了火箭和火把,只等魏军来。夕阳西下时,姜维站在崖顶,望着远处的江面,晚霞把江水染成了红色,像一河的血。
     “将军,您该回阴平了。”廖立走过来说,“这里有我和陈老将军,您放心。”
     姜维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别跟魏军硬拼。我们的目的是拖住他们,等阴平那边得手了,再来收拾他们。”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这里面是姜维的连弩箭谱,你让水师的人照着做,射程能比现在远五十步。”
     廖立接过锦囊,紧紧攥在手里:“将军放心,我一定守住瞿塘峡!”
     姜维跳上等候的小船,陈老将军也跟着上了船,说要去前面看看水情。小船顺流而下,很快就消失在暮色里。廖立站在崖顶,望着小船远去的方向,忽然觉得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守住这蜀地的山河。
     江风依旧吹着,带着水汽和希望,拂过每个蜀人的脸颊。远处的天空中,一颗孤星亮起,像黑暗中的一点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第五折 誓师出征汉旗扬
     成都的校场在清晨的阳光下泛着青光。十万蜀军列成方阵,甲胄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手里的长矛直指天空,像一片钢铁的森林。方阵前的高台上,姜维穿着刘备当年的锦袍,袍上的日月星辰在风中微微颤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弟兄们!”姜维的声音透过亲兵的传声筒,传遍了整个校场,“司马昭的大军已经到了家门口,他们想抢我们的粮食,占我们的土地,杀我们的亲人!你们答应吗?”
     “不答应!”十万将士齐声呐喊,声浪直冲云霄,把天上的云都震散了。站在前排的张弩涨红了脸,手里的弓握得死死的,指节泛白。他旁边的马邈望着高台上的姜维,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
     姜维拔出腰间的剑,剑尖直指北方:“当年先帝在成都称帝,说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今天,我们就要让那些魏狗看看,蜀人的骨头是硬的,汉家的旗帜是不会倒的!”他把剑插回鞘中,声音陡然提高,“传我将令!马邈将军率三万兵马守绵竹关,务必挡住司马望的先锋营!霍弋将军率两万南中兵守阴平古道,利用地形袭扰魏军,拖延他们的脚步!廖立将军率水师守瞿塘峡,不让魏军一船一卒通过!”
     “末将领命!”三位将军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在空气中撞出回音。
     姜维最后看向站在高台下的刘禅:“陛下,成都的安危就交给您了。”
     刘禅走上前,手里捧着一面崭新的“汉”字旗。旗面是用最好的蜀锦做的,边角绣着金色的丝线,在阳光下亮得耀眼。“伯约,”他把旗递给姜维,声音有些沙哑,“这面旗,你一定要带着它回来。我在锦里等着给你庆功,还吃那家的三大炮。”
     姜维接过旗,郑重地敬了个礼:“臣,定不辱使命!”
     出征的号角声响起,呜呜咽咽的,却带着一股悲壮的力量。马邈率先带着队伍出发,绵竹关的方向扬起漫天尘土。张弩走在队伍里,回头望了眼成都的城郭,心里默念着:爹,娘,我一定会守住绵竹关,守住我们的家。
     接着是霍弋的南中兵,他们背着弓箭,扛着长矛,唱着南中的歌谣,往阴平古道的方向走去。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脸上,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
     最后是姜维亲自率领的中军,五万人马,像一条长龙,缓缓驶出成都城。刘禅站在城门楼上,看着队伍远去,手里紧紧攥着块泡仔姜——那是昨天姜维给他的,说等凯旋时,就着这姜吃三大炮,才够味。
     队伍走到锦里时,路边挤满了百姓。卖糖画的老李把最大的糖龙塞给一个年轻士兵,张寡妇提着篮子,给将士们分发刚做好的饼,篮子里的蜀葵开得正艳。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汉”字风车,追着队伍跑了老远,直到被她娘拉回去,还在喊着:“将军加油!”
     姜维勒住马,回头望了眼成都。城墙上的“汉”字旗在风中飘扬,像一团燃烧的火。他忽然想起诸葛亮在五丈原的那个夜晚,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伯约,蜀汉的希望,就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了。”那时他不懂,此刻看着身边这些年轻的面孔,看着远处百姓的笑脸,忽然就懂了。
     “走!”姜维一挥手中的旗帜,“我们去把魏狗赶出去,让蜀地的春天,永远这样热闹!”
     马蹄声再次响起,队伍像一股洪流,涌向北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无数条线,将蜀地的山河紧紧连在一起。远处的绵竹关方向,隐隐传来了鼓声,咚——咚——咚——,像敲在每个蜀人的心坎上,震得天地都在动。
     汉旗在前,忠魂在后。这场仗,他们必须赢。因为他们身后,是成都的炊烟,是锦里的甜香,是蜀地百姓安稳的梦。而这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的。
    喜欢。
  

第236章 厉兵秣马待敌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