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皇家西山校场。
那一场被后世史书反复提及的、“火车”与帝国最顶尖“八百里加急”战马之间的竞赛,最终以一种近乎碾压的、毫无悬念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当那头名为“开拓者一号”的钢铁巨兽,拖拽着十节满载铁锭的车厢,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在短短一个时辰内,便跑完了战马需要耗费整整一天才能跑完的百里路程时,
在场所有帝国军方的高级将领,都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
他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与讥讽,到中途的震惊与错愕,最终,凝固成了深深的敬畏与……一丝发自内心的恐惧。
他们都是在马背上打下赫赫战功的宿将,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这种无与伦比的、不受体力与天气影响的运输能力,对于战争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十万大军,可以在三日之内,从京城直抵北境边关。
它意味着,百万石的粮草军需,可以源源不断、风雨无阻地供给前线。
它意味着,帝国的军事力量,将不再受限于地理的束缚,可以如臂使指,投送到任何一条铁路所能抵达的疆域。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了。这是一条流动的、钢铁铸就的、足以改变国运的……长城!
当今圣上宁宣宗,站在高台之上,看着远处那条由蒸汽机车喷吐出的、长长的白色烟龙,
他紧握着腰间的剑柄,因为激动,指节都有些发白。
他转过身,面对着身后一众心神激荡的爱将,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下达了那道足以载入史册的最高指令:
“传朕旨意!即刻起,以军助工,军民一心,加速建路!朕要让这条‘钢铁长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铺满我大宁的疆土!”
这道由国家最高意志主导的、规模空前浩大的“钢铁动脉”营造工程,自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兵部。
三道盖着“军机要务”朱红大印的紧急军令,如同三道闪电,从京城发出,
分送往驻扎在京畿地区、最是精锐的“神机”、“五军”、“三千”三大营。
军令的内容,简单而又震撼:每营抽调三万三千名身强力壮的工兵及辅兵,总计十万大军,即刻集结!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员。
无数正在操演阵法、擦拭兵器的士兵,在听到这道命令时,都感到了深深的困惑。
他们脱下了那身象征着荣耀与杀伐的沉重铠甲,放下了手中早已熟悉如臂的刀枪。
取而代之的,是由“青石布坊”一个月内赶制出来的、统一的、坚固耐磨的靛蓝色工装。
他们的手中,则被塞满了由“青石铁匠铺”用新式模具一体化锻造的、闪烁着精钢寒光的铁锹、十字镐和独轮手推车。
一名刚刚入伍不久的年轻士兵,看着自己身上这身陌生的“衣服”,又看了看手中沉甸甸的铁镐,忍不住问身边的老火长:
“火长,咱们……这是要去打仗吗?可……可对手是谁?是铁锹和石头吗?”
老火长瞪了他一眼,随即又咧嘴一笑,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望向遥远的北方,眼神中充满了憧憬。
“傻小子!这可比打仗,更有劲儿!”
“听说了吗?咱们这是要去修一条‘天路!一条能让那叫‘火车的钢铁神龙跑起来的‘天路!那玩意儿,一天跑的路,比咱们两条腿跑十天都多!”
“你想想,等这路修好了,咱们要是再去北边打那些蛮子,坐上那玩意儿,一天就到了!粮草兵器,要多少有多少!到时候,看那帮骑马的蛮子还怎么跟咱们横!”
老火长的话,朴素,却充满了感染力。
年轻士兵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他的眼中,也燃起了一团火。
十万大军,在经过了短暂的整编与动员之后,便浩浩荡荡地,如同十条奔涌的洪流,开赴了京郊西山,那“京北铁路”的起始点。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操演备战,磨炼杀人之技,
而是要在这片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用他们的血肉与汗水,为那条即将诞生的“陆地蛟龙”,开辟出一条平坦、坚实、通往强盛的康庄大道!
而“青石营造社”那群由张柱子亲自带领的工匠们,则成为了这支庞大“工程兵团”的技术核心和绝对总指挥。
在张柱子的统一规划下,他创造性地,将后世“分段承包,并行施工”的理念,第一次,带到了这个时代。
整个长达数千里的铁路工程,被以“百里”为单位,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同时开工的独立标段。
每一个标段,都由一名来自青石村、跟随张大山从零开始,修建过水坝、改造过农田、经验最是丰富的营造老师傅,担任“总工”,
再配上几位从工部派遣来的、擅长绘图、计算和文书记录的老吏员,组成技术核心。
最后,配给他们一支由数千名士兵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工程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种全新的、“军民一心,共筑长龙”的营造模式,以前所未
第518章 军民一心,共筑长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