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18章 军民一心,共筑长龙[2/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的、令所有旧时代官员都瞠目结舌的效率,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士兵们,负责最是艰苦、也最耗费体力的土石方工程。
     他们开山、平地、挖掘路基、夯实土壤……
     他们那属于军队的、令行禁止的纪律性和强大的集体组织能力,在这一刻,被完美地转化为了无与伦比的工程效率。
     数千人组成的长队,在军官的哨声和旗语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
     挖掘、装车、运输、倾倒、夯实……流水线一般的作业,
     让原本需要耗费数月才能平整好的一片丘陵,在短短十数天内,便化为了坦途。
     而青石村的工匠们,则如同最珍贵的宝贝,被士兵们层层保护在中间。
     他们负责所有技术含量最高的活计。
     他们戴着张家特制的护目镜,手持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新式测量工具——水平仪、经纬仪、测距尺,
     反复地校准着路线的坡度和曲率,确保其误差,不会超过图纸上要求的、那小得吓人的“分毫”单位。
     他们指导着士兵们,如何按照严格的间距,铺设那些经过防腐处理的枕木;
     如何将沉重的铁轨,稳稳地固定在枕木之上;
     如何用一种名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每一段铁轨之间,留下一道恰到好处的缝隙。
     整个巨大的工地,虽然有数十万人同时在劳作,却显得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那嘹亮的、带着军旅特色的劳动号子,与那清脆的、富有节奏感的钢铁敲击声,汇聚在一起,
     响彻了整个华北平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雄浑、最激昂的交响曲。
     当然,工程的进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队伍浩浩荡荡地推进到一条名为“永定”的大河前时,所有人都被眼前那宽达百丈、水流湍急、浊浪滔天的河面,给挡住了去路。
     要在这里,建起一座足以承载万斤重火车通行的巨大铁桥,其难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柱子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啊?”负责此段工程的工部官员,愁得几天没睡好觉,嘴上起满了燎泡。
     他指着那浑浊的河水,几乎要哭出来,
     “我们派人试过了,此处河床之下,全是几十丈深的流沙和淤泥!传统的松木长桩,用数千斤的重锤往下打,打进去十丈,就被流沙给吸住了,再也进不去分毫!就算勉强打下去了几十根,一场洪水过来,连根都找不着了!”
     柱子看着那汹涌的河水,神情却异常平静。
     在决定路线之时,他早已在父亲的指导下,和勘探队一起,对此处的水文地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最详尽的勘探。
     所有难题,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无妨。”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张无比复杂的桥梁设计图纸,铺在众人面前,“咱们不用木桩,咱们用‘沉箱。”
     “沉箱?”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都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在张柱子的亲自指挥和讲解下,一个充满了想象力和科学智慧的、划时代的营造之法,开始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巨大的、由钢筋和高标号水泥预制而成的、如同一个没有底的巨大箱子般的“水泥沉箱”,在岸边,被浇筑了出来。
     它重达数十万斤,如同一座小山。
     工匠和士兵们,利用巧妙的杠杆滑轮组,和数艘巨大的平底驳船,将其缓缓地拖拽到预定的桥墩位置,再缓缓地沉入河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数台大功率的蒸汽水泵,开始发出巨大的轰鸣。
     它们将沉箱内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抽出,排回河中。
     奇迹发生了!在湍急的河道中央,竟出现了一个“干燥”的、被水泥墙壁保护起来的巨大空间!
     工人们可以在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继续向下挖掘,将泥沙和淤泥一筐筐地运上来,
     直至挖到河床之下最坚硬的岩石层,并最终用更坚固的钢筋和水泥,在岩层之上,浇筑出巨大而又坚固的桥墩基座。
     当第一个桥墩,从河水中拔地而起时,所有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官员和工匠们,都再次为“青石之学”那近乎神迹的伟力,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而为了解决那如同天文数字般的钢铁需求,张家的长子,负责整个项目后勤与生产的张铁牛,更是大胆地采纳了勘探队的一个建议。
     他们在燕山山脉中那座新发现的、储量惊人的巨大煤铁伴生矿旁边,直接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临时的“炼钢厂”!
     他们就地开采,就地筛选,就地冶炼。
     再用新式的、由蒸汽驱动的“轧钢机”,将那烧得通红的钢锭,如同擀面条一般,直接轧制成一段段标准长度的“工字型”铁轨。
     然后,再用马车,运送到距离最近的工地。
     这种“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使用”的全新工业模式,极大地缩短了材料的运输距离和时间,
     也让整个铁路的铺设速度,再次得到了惊人的提升。
    喜欢。
  

第518章 军民一心,共筑长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