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梦故汴梁”,如同一场跨越了八百年的味觉幻梦。
当最后一道甜品那清甜的余韵,还在舌尖缓缓消散时,雅座之内,却陷入了一种奇妙的宁静。
窗外,日头已然西斜,金色的光辉,为室内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慵懒的光晕。
湖面之上,波光粼粼,偶尔有晚归的画舫,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悠悠划过。
专家们斜斜地靠在黄花梨木的太师椅上,脸上,是如出一辙的、心满意足的惬意。
许久之后,还是何镜山教授,第一个打破了这份宁静。
他没有去评价菜品的味道,只是端起面前那盏早已续过数次、却依旧香气醇厚的清茶,轻轻抿了一口,然后,发出了一声,充满了无限感慨的长长叹息。
“唉……”
“老何,”李敬同教授闻声,转过头来,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何故长吁短叹?莫不是,嫌韩师傅的这席宴,还不够合你的胃口?”
“非也,非也。”何镜山缓缓地摇了摇头,他放下茶杯,目光,却仿佛穿透了眼前的湖光山色,望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复杂。
“我这一生,痴迷于古建筑。为了勘察、测绘,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古城、古镇、仿古景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我看过平遥的墙,也走过丽江的巷;见过乌镇的枕水人家,也赏过凤凰的沱江夜色。”
“那些地方,美吗?当然美。有历史吗?当然有。”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萧索。
“可不知为何,走在那些地方,我心中,总有一丝挥之不去的……‘隔阂。”
“那里的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太过光滑;那里的商铺,卖着千篇一律的、来自义乌的小商品;那里的原住民,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和我一样,举着相机,行色匆匆的游客。”
“那里的一切,都像是一个被精心布置好的、巨大的摄影棚。它很美,很上镜,却唯独,少了一样东西。”
“少了什么?”一位年轻的教授,忍不住追问道。
何镜山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窗外。
扫过那些,穿着汉服,在湖边嬉戏的孩童;扫过那些,坐在乌篷船上,听着船娘用吴侬软语唱着小调的情侣;扫过那些,从锦绣坊里,心满意足地走出来,脸上洋溢着纯粹快乐的姑娘。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刘楚的身上。
“少了,‘魂。”
他缓缓地,吐出了这两个字。
“少了,活生生的、属于那个时代本身的……烟火气。”
“老朽之前,一直以为,这种‘魂,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不可能被复现。”
何镜山看着刘楚,眼神,无比的真诚。
“直到今天,直到我走进了这座,青瑶山庄。”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完美的建筑,精致的服饰,考究的饮食。我看到的,是一种‘生活。”
“是一种,我们本以为,早已消失了的,属于华夏民族,骨子里的那份,从容,风雅,与自信。”
“刘园长……”
何镜山站起身,对着刘楚,郑重地,拱了拱手。
“今日此行,老朽,心服口服。”
这番发自肺腑的言论,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满堂的共鸣。
“何老说得太对了!”那位园林专家也激动地附和道,“我也有同感!之前咱们看那‘天下钱庄的后院,只觉得是‘仙家手笔。可现在回想起来,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藏于市井之中!前堂是人声鼎沸的金融中心,后院,却是可以安放身心的世外桃源。这种‘大隐隐于市的哲学,才是我们华夏园林,真正的精髓啊!”
“还有那曲《牡丹亭》!”李敬同教授也是感慨万千,“那演员的功底,固然是炉火纯青。但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台下的那些观众。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他们或许听不懂那水磨调的精妙,但他们都愿意,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完这一折。这份对传统艺术,发自内心的尊
第475章 宴罢犹有余香在,信步江南入画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