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赵佶的脸色比这焦土还要难看。他从未受过如此的屈辱,那面血旗上的字,像一根根针,扎得他坐立不安。
     他把自己关在御帐里,连日来抱怨不断,时而怒骂辽人卑鄙,时而又埋怨陈森冒进。
     “国师,现在如何是好?”赵佶将陈森召至帐中,语气中满是焦躁,
     “粮草被烧,水源被毁,我十万大军,总不能在这荒郊野外喝西北风吧?”
     “陛下息怒。”陈森依旧镇定,“臣也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只能请官家下令,从后方紧急调运粮草和净水设备。
     只是路途遥远,至少需要七日才能抵达。这七日,全军只能节衣缩食。”
     “七日?!”赵佶的声调高了八度,“ “七日不饮不食,朕的十万大军岂不成了枯骨?驸马,你不是自诩天神下凡吗?现在这般境地,你作何解释?”!”
     “陛下,这正是敌人的目的。”陈森沉声道,“他用焦土政策,就是要拖垮我们。我们越是急躁,就越是中了他的计。眼下,我们必须稳住阵脚。”
     陈森端坐不动,神色沉静如水。“陛下,敌人此举,正是要乱我军心,耗我粮草。若我等因此自乱阵脚,反倒中了其计。
     眼下,臣已令全军节水节粮,并派人四处寻觅水源。
     即便无法找到可饮之水,亦可用于牲畜和简单洗漱。至于粮草,后方调运需时,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童贯在一旁,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拱手道:
     “陛下,国师所言甚是。只是这焦土政策,闻所未闻,老臣掌兵多年,也从未见过如此狠毒的手段。看来这辽人中,出了个高人啊。”
     他这话看似赞同陈森,实则暗含讥讽,将当前的困境归咎于陈森的“冒进”,并强调了敌人的“高明”,无形中加重了赵佶的焦虑。
     赵佶果然被激起了更深的怒气。“高人?这哪里是高人,分明是阴险小人!
     朕要的是收复燕云,不是在这荒郊野外与辽人斗气!驸马,你可有破敌之策?总不能坐以待毙,等着辽人来攻吧?”
     “陛下,敌人既行焦土,便料定我军补给困难,不会轻易来攻。他们希望我军自乱,或因缺粮而退兵。”
     陈森语气平静,“眼下,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并加快后方补给。
     臣已命斥候扩大搜寻范围,不限于应州周边,甚至可向朔州、寰州方向延伸,探查是否有未被毁坏的村落或水源。
     同时,臣会亲自督导将士,严防病疫蔓延。”
     “这都是些小打小闹!”赵佶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朕要的是能解决眼下困境的办法!七日,朕只给你七日!若是七日之后,粮草未到,军心不稳,你可知罪?”
     陈森起身,躬身道:“臣知罪。”他目光扫过童贯,后者仍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陈森心中冷哼,这童贯,倒是个见缝插针的好手。我又不是不能解决,我只是不想这么早解决而已。
     七日,对于十万大军而言,简直是度日如年。他召集了麾下将领,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却依然坚毅的脸庞。

第212章 断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