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眼前的困境,前所未有。辽人使出焦土之策,意图摧毁我军士气与补给。但他们低估了我大宋将士的韧性!”陈森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
“本将知道大家辛苦,但越是此刻,越要稳住!传令下去,全军每日早操照常,但强度减半。每日增设军中比武,小范围切磋,活跃气氛。
同时,军中将士轮流讲述家乡趣事,或传授武艺,以消磨时间,振奋精神。
至于水源,我已命人深挖井,并用木炭和布料过滤,虽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可缓解燃眉之急。”
他顿了顿,又道:“此外,本帅已派精锐斥候,分批向朔州、寰州方向疾驰,务必探明前方究竟是何状况。
辽人既然在应州如此,那朔州、寰州是否也已成焦土?
若是,那他们的目的,便不仅仅是阻我补给,而是要将我军彻底困死在这一片荒芜之地!”
众将领闻言,纷纷抱拳称是。陈森的冷静和果断,无疑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困境依旧,但至少主帅没有乱,这便是最大的希望。
接下来的几日,宋军营地内,气氛的确稍有缓和。
陈森亲自巡视军营,与士兵们同吃同住,虽然食物依旧匮乏,但他以身作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他甚至在军中组织了“说书大会”,让识字的士兵轮流念诵史书故事,或吟诗作赋,分散将士们的注意力。
然而,水源和粮草的压力,如同悬在众人头顶的利剑,丝毫未减。
深挖的井水浑浊不堪,勉强能用,但饮用后仍有不少士兵腹泻。
从后方运来的少量补给,也只是杯水车薪。
赵佶的抱怨声一天比一天大,他甚至派人来催问陈森,为何粮草还未抵达。
童贯则趁机在赵佶面前煽风点火:“陛下,老臣听闻,军中已有多人染病,若长此以往,恐生大疫。这应州之地,寸草不生,实非久留之地啊。”
他言下之意,是劝赵佶退兵,打消收复燕云的念头。
陈森知道,这是童贯在借机施压。他必须在粮草抵达前,找到新的突破口,或者至少,让赵佶看到一丝希望。
就在第四日傍晚,第一批派往朔州方向的斥候,终于带回了消息。然而,这消息却让陈森的心,再次沉了下去。
“报——国师!朔州城,亦是空城!”斥候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
“城内一切如应州,尽数被毁!沿途村庄,也无一幸免!而且……
而且我们在朔州城外,发现了辽军布下的陷阱和暗桩,若非我等小心,恐已全军覆没!”
“陷阱?暗桩?”陈森眉头紧锁,“辽军主力在何处?可有发现?”
“回国师,未见辽军主力。但从这些陷阱的布置来看,他们似乎在……监视我们。”
斥候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辽人的马蹄印,数量不多,但方向都是朝向西北,似乎是向着……辽朝上京的方向撤退。”
喜欢。
第212章 断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