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永徽三年四月,长安城的槐花落了满地都是。
     此时,兵部侍郎韩瑗奉旨来到宣政殿前,他抬头看着檐上的铃铛出神。
     太监总管张瑜从殿内走出来,他招呼韩瑗:
     “韩侍郎,圣人召见,快跟咱家进来。”
     韩瑗整理一下幞头,跟着张瑜进入宣政殿内。
     阳光透过云母屏风,在李治的龙袍上织出细碎的光斑。
     他注意到天子眼下青黑,案头堆着的奏疏比上个月又高了几分,他朝着李治行插手礼:“臣韩瑗拜见圣人。”
     李治抬起头看着韩瑗:“平身,免礼吧。”
     韩瑗一脸疑惑:“不知道,圣人急召臣来,是有何要紧之事?”
     李治整理完面前的奏折,伸了伸懒腰,语气有些疲惫:
     “韩卿家,朕欲要将你晋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你意下如何?”
     韩瑗一听见李治的话,他有些不敢自己的耳朵,他想拒绝李治,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李治挑眉:
     34;朕记得你在岭南时,曾整顿二十七个军屯,让粮草损耗从三成降到一成。如此治事之才,何谓资历浅?34;
     他指了指案头的《贞观政要》:
     34;当年房玄龄拜相时,也不过三十余岁。34;
     韩瑗无法推辞,只得跪地谢恩。
     退出殿外时,他撞见中书令柳奭,后者正与侍中宇文节低语,见他出来,两人立刻住口,目光像刀子般扫过他的官服。
     韩瑗装作未见,抬手拂去肩头槐花,却在袖中摸到妻子塞的平安符 用他旧战袍改的,针脚里还缠着几根白发。 第二日卯时,韩瑗便到了政事堂。
     案头堆着的第一份文书,是西突厥使者请求互市的奏疏。
     他翻开宇文节批注的 34;准奏34; 二字,忽然想起赵孝祖战报里写的 34;蛮人持唐刀劫掠商队34; 那些刀,怕是从互市流入的。
     34;这是吏部新拟的考课名单。34;
     户部侍郎递来一卷文书,语气里带着试探。
     韩瑗扫过名单,发现柳奭的外甥赫然在 34;优等34; 之列,而岭南那位实心办事的县尉却被评了 34;中下34;。
     他拿起朱笔,在 34;优等34; 二字上重重画了个叉,墨点溅在袖口,像朵新开的红梅。
     消息传到柳府时,柳奭正在教李忠读《孝经》。
     他也是十分高兴的,李忠一脸懵逼的看着自己这位,名义上的舅舅;“阿舅,您为什么生气?”
     李忠怯生生开口,案上的《孝经》恰好翻开在 “谏争章”,字迹被阳光晒得发白。
     “不是动怒。”
     柳奭放缓语气,伸手替少年整理歪斜的幞头:
     “是想到朝堂之上,总有些不知变通的人,误了陛下的大事。”
     他指尖摩挲着戒尺上的 “忠” 字 那是太宗皇帝所赐,此刻却烫得掌心发麻。
     管家在旁低声:“家主,要不要让夫人……”
     话未说完,已被柳奭挥手打断。
     韩瑗回到府中时,夫人正在廊下晒书。
     她指着一本《贞观政要》上的霉斑,絮絮说道:
     “岭南湿气重,这样的好书糟蹋了多可惜。
     ” 韩瑗望着

第379章 韩瑗任黄门侍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