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此时军情传来:“张鲁派杨任为主将、杨昂为副将,率五万大军前来迎击!”
     李存孝听罢神色平静,微微点头。
     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自大军攻克阳平关后,张鲁早该得知消息。
     杨任与杨昂虽是汉中的重要将领,但在天下范围内并不出众。
     杨任尚算一流武将,而杨昂不过二流。
     然而,在李存孝眼中,他们并无区别,皆不堪一击。
     李存孝心中早已将杨任、杨昂二人轻视,对他们并无过多担忧。
     “我明白了,你退下吧。”
     李存孝淡然说道。
     待传令兵离开,李存孝闭目沉思。
     他思索的并非排兵布阵之策,而是如何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的前提下取得胜利。
     毕竟自家主公一向注重减少己方损失,李存孝也决心尽力达成这一目标。
     这场战事,在他看来原本可以避免。
     通过阳平关一役,李存孝已知汉中军并非顽固之敌,只要制造恐惧氛围并利用其群龙无首的局面,便能轻松招降。
     李存孝盘算着是否要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直接抓捕杨任和杨昂。
     然而经过一番权衡,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因结果难以预料。
     他无法确保俘虏二人后汉中军一定会投降。
     或许会降,也可能不会。
     更兼杨任据锦衣卫消息,乃是一位颇有骨气之人。
     锦衣卫对其评价颇高,这也源于西凉王林枫的看法。
     在西凉,众人皆信主公的评判,无论褒贬,均不容置疑。
     若主公称某人杰出,那人必有过人之处;若谓其无能,则确实无能。
     西凉军对主公的忠诚度极高,而主公的评价一向精准无误,因此众人对其意见格外重视。
     在主公眼中,杨任是汉中难得的将才。
     这种“可堪大用”
     的评价已属难得。
     在乱世之中,能获此评价的将领屈指可数。
     林枫为何对杨任如此推崇?原因在于杨任虽在《三国演义》中戏份寥寥,却展现出非凡能力。
     杨任首次登场便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曹操攻打汉中,他与杨昂辅佐张卫守卫阳平关,首战即以奇袭大败曹军。
     后续曹操亲自督战,仍未能找到破绽,双方僵持月余。
     从初期交锋看,即便曹操实力强大,也难以占得便宜。
     尤其是杨任善于识破敌人诡计,曹操假装撤退的计策被其一眼识破。
     可惜杨昂未能采纳建议,贸然追击反遭伏击,最终身陷敌阵。
     杨任虽未受重伤,但也因此错失良机,令人扼腕叹息。
     杨任面对攻入寨中的夏侯渊奋力抵抗,但因曹军主力赶到,寡不敌众,最终选择撤退。
     这一战更显杨任的能力,他一眼识破曹老板的计谋,只可惜受制于猪队友的不听劝告。
     在南郑与曹军交锋时,杨任与夏侯渊激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夏侯渊凭借诈败和拖刀计将其击杀。
     由此可以看出,杨任的武艺不逊色于夏侯渊,否则正面交锋不可能坚持这么久。
     夏侯渊虽为曹营中仅次于许褚和夏侯惇的猛将,却也难以在正面对决中轻易取胜杨任。
     杨任多次令曹军受损,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实属罕见。
     林枫对杨任高度评价,认为在汉中地区无人能与其匹敌。
     锦衣卫也将这些评价整理进人物资料,李存孝得知主公对杨任的看法后,虽未轻视但也不惧怕。
     他决定采用袭扰战术,通过小规模战斗削弱汉中军士气,营造西凉军不可战胜的假象,再以“擒贼先擒王”
     之策抓住杨任兄弟。
     待汉中军士气低落时,招降将更为顺利。
     李存孝询问亲卫汉中军动向,得知对方已从南郑出发,不久便会抵达城下。
     他沉稳回应:“本将知晓。”
     得知汉中军的行动后,李存孝迅速作出部署:
     “全体将士立即戒备,严密监视敌军动向。
     挑选一千精锐先行休整,确保体力充沛。”
     次日凌晨寅时,他将亲自率军出击。
     …………
     与此同时,杨任与杨昂带领的汉中军已抵达城下。
     杨任命令扎营后,便带着亲兵与杨昂前往侦查。
     然而,西凉军毫无动静,紧闭城门,不见任何回应。
     杨任对此嗤之以鼻:“李存孝不过徒有虚名,竟舍弃骑兵优势龟缩城内。
     这般愚蠢之举,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他自信满满地表示:“此战必胜,定能让世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这扬名立万的机会,我杨任绝不会错过。”
     杨昂附和道:“杨兄所言极是,李存孝此举实在荒谬。”
     杨任叹息道:“可惜这些精锐部队,竟投靠到如此庸才麾下。”
     杨任感慨道:

第357章 这般愚蠢之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