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佑召集部下诸将,商议如何进军时,探子飞马来报,称哥舒翰所部一万人马已经到达积石山大营,正整军待命。这无疑给了他一颗定心丸,说明石堡城已经安然而下。虽然日前就有哨骑来报,但此刻亲耳听见大军到来,毕竟要塌实许多。
因见哥舒翰亲自率部抵达,他对先前的计议便生出些改变。原本李佑便定下以骑兵长途奔袭吐蕃河西九曲的战略,但南国边疆尤其姚州之围是否真能由此而解,他却并无十分把握。但眼下既然哥舒翰亲至,如此大将如果不用,岂非浪费?!
哥舒翰从石堡城下一路行来,因记挂积石山战况,因此虽然不如李佑先前那般快马加鞭,一刻不停,却也是兼程而至,是以倒是满面尘灰之色。李佑见他大步而来,虎背熊腰,虽非青年将领,但身上的那股子韧劲和杀气却非常人所有。
当下,李佑便笑着迎了上去,朝着对方道:“哥舒真不愧我大唐名将,石堡城到了将军手上,不过一日工夫便被攻克,这等谋略胆识可真让小王惭愧的紧啊,呵呵。”
对面哥舒翰见自己还未行礼,这瑞王便说下话来,当即也不加细思,便躬身见了礼,只是这时他才从这位亲王的话里回过味来,却觉这话似有点语焉不详。他虽是武将,但为人粗中有细,何况自己当初从军也是这位瑞王极力引荐。若说先前的太原之战还只是他道听途说,那么眼下这对吐蕃一战,可是他亲眼所见的。积石山下无数尚未来得及清理掩埋的吐蕃军尸体就是最好的明证:这瑞王不简单啊。
积石山一役,唐军先败后胜,以一万七千余人的代价,一举击破吐蕃前后八万大军,斩首五万三千余级,俘虏两千多人。更关键的是,这一仗保证了积石山一带成为唐朝势力范围,更直接巩固了先前占领的乌海,石堡二城,当然还有新筑的大非城。虽说目前吐蕃余军去向不明,但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只要唐军不出大错,凭借对方马重英等人手上的那些兵马根本无法收复失地。如此一来,从陇右道到这积石山,拓境三千里的功劳已非空口无凭,证据便在脚下的灰土上。
而提出这番战略的便是瑞王殿下,这首功―积石之战当然轮不到他哥舒翰,但力拔坚城石堡,再加上瑞王用于此地的主力除去三万蜀军便是他的陇右部队,这战功至少有三成要落在他身上,外加前面的,恐怕由此封爵也不无可能。
是以,哥舒翰怎也不敢大意,这番话说来颇长,实则也不过在他脑中转了个弯而已,当下便听他谦道:“石堡城所以能下,除去麾下将士用力之外,实则全赖殿下战略得当,思虑周详,末将不过奉命执行,却不敢贪此大功,请殿下明鉴。”
李佑所说,实际也不过考量考量对方而已。以哥舒翰今时今日的身份还能说出这番话,要么他是真正的奸诈枭雄,否则便是懂得知恩图报之人,别人或许不知,李佑却很明白,此人属于后者。
于是,他也不愿过分相逼,只道:“哥舒将军,有功而不骄,又爱兵如子,当真令人好生敬佩。将军放心,本王早已将你的功劳收记在册,日后一定进呈圣上,断少不了封赏的。”顿了一顿,以眼角瞥了一瞥哥舒翰的表情,只见那喜悦之色一闪而过,之后却是一脸镇定和恭敬,于是李佑续道:“只是目前吐蕃仍有实力一拼,最凶险者莫过于姚州重又被围,偏偏此地归入我大唐不久,而众军劳顿,疲兵远征,非是善策。如今本王有一计策,却需将军大力配合,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哥舒翰心想这不是白问吗?皇帝委他为两道行营节度大使,自己在其辖下,不遵将令,便是违抗上命,谁敢如此啊。不过他口中却异常坚定地道:“殿下但有所命,末将无有不遵,还请殿下明示。”而当他微微抬头,却发现一抹笑意正布满瑞王脸上,只是在他看来,这笑要多诡异就有多诡异。
果然,只听李佑笑道:“好,哥舒将军当真是我朝栋梁。既然如此,南疆一事就有劳将军了。这里是本王的亲笔手书,还有父皇的密旨,着你可依情调动指挥岭南,安南及剑南三地兵马。姚州守则巴蜀固,哥舒,剑南就拜托与你了。本王此去,准拟一捣龙潭,给他吐蕃来个釜底抽薪。一应进展,我自会飞鸽传书通知与你,你只须牢守姚州,我必定能为你解围,到时便可一举破敌。是成是败,我信你必不会辜负朝廷和父皇的期望!”
李佑一番话,入情入理,既说清了局势,又交代了哥舒翰要做的事情,而且从前到后,从称呼上便拉近了两人距离。及至对方话落,哥
第七十九章 围魏救赵(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