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八章 围魏救赵(一)[1/2页]

万里山河 孤独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佑乍闻此言,连日疲累之下,自不免大吃一惊。若说前头南诏大乱一事,他倒也并不如何奇怪,只因此事可说是由他挑起。但从陇右到茫茫青海湖,最后到眼前这千里积石山,总共也不到二十来天的工夫,怎地那南疆局势竟会糜烂至此,当真令他突然生出一丝得不偿失的感觉来。
      只是比之从前,他的心志早已磨砺地坚毅无比,当下略定了定神,便耐心道:“你不用着急,将此事慢慢与我道来。”言毕,一边传令全军原地待命,加强戒备,同时广派哨骑,分头查探吐蕃军踪迹;另一边却翻身下马,领着众人来到河边一棵矮树下,等待那信使的叙述。
      这人眼见如此,这才顾得上喘息几口,又接了一旁递过的水囊,猛灌了几大口,方才将南国之事娓娓道来。
      原来十多日前,也就是李佑兵发陇右不久,吐蕃与那南诏一方已然达成协议,后者向吐蕃称臣,而前者则保障其安全。说到底,其实便是两国暗通曲款,互相利用,而目标便是大唐国的巴蜀之地。这块无论在经济富庶还是战略险要上都堪称咽喉的宝地,不光为吐蕃历代赞普及大论所觊觎,便是于前次得而复失的南诏王子阁罗凤而言,也是心有不甘,时刻想要卷土重来。
      于是,借着唐廷大肆调兵备战,同时对其悔过又不加理睬的高傲态度,阁罗凤在其父南诏王皮罗阁的默许下,便同吐蕃大论倚祥叶乐暗中达成了攻守同盟,并且还得到对方赞普日东王的封号及“以兄弟之邦待之”的承诺,当然这主要还是针对皮罗阁的,虽然实际联系此事的是阁罗凤。
      只是就在双方眉来眼去,大功告成之际,南诏国拓东节度副使―罗日升突然在其领地拿出唐朝皇帝也就是那位天可汗所颁赐的亲笔诏书,上言已经赦免南诏数月之前冒犯天朝之罪,并斥以“下不为例”。而且,这罗日升趁着他堂兄也就是王子阁罗凤在蕃,诏边界忙着会盟,签约的时候,一路招摇而至国都太和城,将天可汗的诏书当众展示,以安人心。
      这一来,除开阁罗凤的心腹之人,便是连先前持摇摆态度的大臣也跟着变了调子,纷纷投入罗日升麾下。而老国王皮罗阁则越发犹豫不定起来。
      那阁罗凤在西边闻知此事,便是一向沉稳有加的王子殿下,也居然躲在自己帐篷中大发雷霆,他暗道自己为南诏存亡,不惜在强敌眼皮下,为联盟一事,再三争夺,这才有了如今这么个折中的盟约。哪料到一帮老家伙在罗日升那个蠢材的怂恿之下,竟然在他背后捣起蛋来,还在此关键之时,冷不防给了他一刀子,怎不叫这位素来颐指气使惯了的王子恼羞成怒。而最令他不解的是,传来的消息称,他父王居然对此默不作声,也不知是心动还是无能为力。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即南诏国势从此可能发生翻天巨变。而原本作为王位继承人的阁罗凤在王位必失之余,还有性命危险。这又岂是他能容忍的?!
      当下,阁罗凤不再犹豫,先用皮罗阁授他的南诏王宝印与吐蕃订了约,然后带着一千精骑星夜赶回太和城中,趁着王宫不备,闯入其内,一举将其父软禁起来,对外却只称:父王病重,朝政已委托于他。随后便发令与守卫都城的一万南诏禁军,宣布全城戒严,搜查罗日升一党人马,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位堂弟了。
      只是罗日升虽然不如他堂兄那般聪明,知道一入都城便控制禁军兵马,但却提前得到了消息,从太和城西门附近的地道内钻出,绕了一圈城池,却也避过阁罗凤手下士兵,安然逃回其驻地―拓东。更重要的是,他还带了一名大臣,即清平官―皮部罗,他的父亲,南诏王的亲哥哥,也是阁罗凤的叔父。
      这一来,他沿途便广为传扬阁罗凤如何心狠手辣,强力逼宫,又一举把他老子推翻。一路行来,弄得更是人心惶惶。待回到其老巢拓东时,地方各部落早已耳闻,因见德高望重,权势滔天的皮部罗也在一行人中,当即各部酋长便集于罗日升帐下,表示效忠于他,以图复国。
      而临近的通海,会川两都督眼见此情,非但不发兵讨逆,反而“助纣为虐”,声援他们两父子,于是立国不久的南诏便迎来其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分裂。六大节度中,阁罗凤控制有三,分别为北面的会川节度,东面倚靠吐蕃的永昌节度和靠近天竺的丽水节度。罗日升麾下虽只拓东一节度,但他还掌有通海,会川两个都督府。至于剩余的弄

第七十八章 围魏救赵(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