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林佳明正在下苦功背诵谢晓峰写给他的三千五百字,并没有多少新的疑问提出,多数时间都是谢晓峰和许茗在研读《伊尹的厨师手册》。
谢晓峰一边研读,一边还是在继续背诵。只有将一本书烂熟于胸后,才能做到前后关联,融会贯通。
这也是为什么谢晓峰的室友们当初都是学完了《伤寒杂病论》的,但是没有完整的背诵作为基础,就算病症在你面前,脑海里也不会有建设性的灵感与思维。
而且有些时候诊病,也容不得医生有去慢慢翻书的时间。
现在虽然是新医学作为主流医学,什么急救抢救之类的医疗事件,都是新医学在进行着。中医只是病人需要调养的时候才用得上,因此医生慢慢翻书,也还不怎么影响时间。
可是谢晓峰的理想之一,是要把中医给恢复到治病的主流上来,到时候,中医所接触的急救抢救数量将会大增,没有滚瓜烂熟的记忆,治疗的时候,总是会贻误病情的。
比如中医用于急救的回阳救逆主方,四逆汤,煎服法为生附、干姜、甘草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其他的很多方剂都是以水一斗或者六七升开始煎煮,煮取三升。
为什么四逆汤却是直接用三升水开始煎药呢?也就在于三升水很快就烧开了,能够让病人尽早服药。
中医对于服药的时间尚且争分夺秒,临床上又有多少时间给医生用来慢慢思考呢?
因此必须要将先圣医书条文,以及自己总结出来的医学经验牢记于心里,一见病人的表象,结合四诊,很快的就能拿出方药,这才能为抢救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
早课完毕,谢晓峰和许茗到前一晚吃饭的那个餐馆,买了三瓶韭花酱放在车上,便径直向着黔省的吴茱萸种植基地而去。
吴茱萸这个物种很奇怪,不管是在吴,在楚,亦或云上、黔省,他们的的植株性质并没有什么改变,这应该得益于吴萸的基因强大,管你什么地方,我都能够茁壮的成长。
山药、附子一类的药材就不行了,只要是换了地域栽种,生长出来的块茎,跟原生地的块茎差异巨大。
党参也如是,上党地界的党参功效堪比人参,而其他地域的党参,只能称之为稍微有点药性的草根。
在黔省的吴萸田间,谢晓峰和许茗看到了很多身强体健的庄稼汉,这些人有些几十年都不曾打针吃药,中药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是种植药材的,可身体好了,基本上有个小感冒之类的,两天就能自己好。
谢晓峰心里也在猜测,这也许就是种植吴茱萸产生的积极作用,因为吴萸全身是宝,古代楚地井边的吴萸落叶都能净化水质,使人抵抗力增强。
吴萸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治疗肝胃虚寒,肝寒暂且不用说,光说胃,这个可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要想身体好,一个健康的脾胃可少不了。
这些吴萸种植者,每年的数次除草以及摘果,定然是经常呼吸着吴萸的特殊辛
第125章 石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