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谦定睛一看,是庾希率部向这边奔驰而来。
到了近前,庾希翻身下马,将手中长枪交于亲兵,快步跑到陈谦面前,躬身一揖道:“参见太尉。”
“始彦,请起,快上马,一个时辰后我们一起进城。”陈谦依旧死死地盯着洛阳城门,抬手沉稳地道。
“是,太尉。”说罢,庾希上了马,催马来到陈谦跟前,轻声道:“禀太尉,末将已将河阴守军撤回,船都拴在渡口了。”
“嗯。”陈谦点了点头,依旧看着前方的洛阳故都。
此时已是巳时过半,伏天的晌午,风不吹,鸟不叫,只有战马的鼻腔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
太阳升在了半空,从晋军背后直射洛阳。
古老的城墙有些残破,上面长满密密麻麻的青草和小树枝,但依然不失雄伟壮观。
金灿灿的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城墙就像老宅灶台一般黝黑发亮,向人们展示着数百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攻守大战,硝烟烽火。
陈谦表面平静但内心激动而又复杂,不废一兵一卒,吓退慕容筑,攻取洛阳,不战而屈人之兵,夫复何求啊。
但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刻,作为三军统帅,他不会喜形于色。
多年的戎马生涯,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他已经练就了一副宠辱不惊的钢铁心肠。
就算不用眼睛看,用鼻子嗅,他都能嗅出一丝战机来。
抬头看了看日头,已到正午,感觉时间差不多了。
这时远处有一名斥候骑快马从洛阳城门疾驰而出。
来到陈谦马前,翻身下马,跪倒报:“禀太尉,鲜卑人马已经全部撤离洛阳。”
陈谦在马上举起右手,向前猛地一摆手,身旁的朱序赶忙将铁枪向空中一举,大声吼道:“先锋部队,随我进城!”
喊罢,催动坐骑出了队列,身后跟着五千骑兵向洛阳东城门奔去,卷起滚滚尘埃。
陈谦随即提刀催马率领中军随后出发。
进了东阳门后,发现这几乎就是座空城。
看着路两边野草中的铜骆驼,陈谦对身边的张玄之叹道:“怪不得桓温、慕容恪都对洛阳不是很看重,唉,棘没铜驼,蓬蒿楼舍,实是难以再现当年之辉煌啊。”
张玄之也是东张西望,毕竟这是传说中的大晋故都,只是耳闻今日目染,边看边答道:“占据洛阳,太尉已是问鼎中原,有实力雄厚的三州做后应,三五载之内重现洛阳盛世,并非难事。”
谢石也是表情肃穆,心情沉重地道:“据说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也是现在这个时日,匈奴大将刘曜、王弥、石勒、呼延晏等合兵攻破洛阳,纵兵烧杀抢掠,洛阳城内外枕骸遍野,宛若人间地狱,一场浩劫下来,使旧都五十余载残破不堪。”
“唉,世祖武皇帝结束三国纷争,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不成想子孙内部兄弟阋墙,才得以胡人趁虚而入。”庾希也是唏嘘不已。
陈谦吟哦道:
“八王死尽国遂亡,滚滚胡尘覆洛阳。
为语后人应鉴古,兵戈莫再构萧墙。”
谢石赞道:“荀子曰,‘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太尉赋诗警示后人,亦是如此啊。”
众人一起点头附和,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内城。
亲爱的读者们,实在是不好意思,因家中有许多事凑到了一起,本书暂时只能写到这里了。
未来的日子我会构思本书后传,陈谦占据中原后,扩大了豫州地盘,坐拥豫、兖、徐、青四州,渐渐做强做大。
接下来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始末;
王猛灭燕对于历史的改变;
三国对峙变为两国南北抗衡,再到淝水之战;
东晋朝政随着此次大战谢家掌权,桓家、陈家、王家败落,起起伏伏;
司马奕被废,简文帝之死,孝武帝登基几十年。
孙恩卢循这两个海盗的鼻祖,爆发了五斗米教起义。
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再次崛起。
本书中王蕴之子王恭,王坦之之子王国宝,重新成为东晋权臣。
刘牢之再次成为权利核心成员之一。
刘裕的诞生和奋斗历程。
陈谦以及他的儿子陈望、陈顾、陈观、陈胜谯,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聪明才智,排除异己,收揽人才,最终登上权利顶峰。
敬请期待!
这些日子回顾我的两本书《回到东晋斗五胡》、《东晋五胡风云录》,感慨万千,从晋成帝司马衍的咸康六年(340)写到晋废帝司马奕的太和二年(367年),历时两年,期间经历过口罩最艰苦时刻。
我把本书中重要人物再做一个讲解,以便于大家最后回味一下我的作品,并给予我指正和肯定。
桓温:本身属于一个东晋没落门阀世族中的普通一员,年轻时也是一名愤青,也有远大
第40章 回顾晋成帝到晋废帝四十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