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是盛好了先端给最长辈的老者,等这个最长辈的人开始动筷子了,其他的人才能开始吃喝。这在高凤山家里,几乎是铁打的规矩。
夜色,渐渐笼罩了章邯岭。坡下不远处,高征宇的家里亮着灯光。
院落里的三间正房是高凤山一家的主要起居处。
正屋东间是高凤山和老伴及未成年孩子的住所,兼了全家饭堂和会客的功能。一铺土炕占据了南面靠窗的半个房间。
东墙下,立着那个大红油漆的饭厨兼工具橱,搬家时一并从矿区平房挪到了这里。立厨柜上,一个蓝色塑料茶盘里放着一把长嘴白瓷茶壶,盖子上的纽头已经掉了,用一根细红绳拴在把手处。茶壶周围扣着几个大小不一的茶盅,上面的图案花纹显然不是一套的,应该是经过几茬茶具淘汰的结果。那个塑料茶盘从磨损的情况看已经有些年头了,每逢过年会被瓜子和糖块装满,用来招待往来串门的客人。
北墙下,并排摆着两个上开盖的方形柜子,横担在两条木方上面。木方的两侧下面用砖头垒砌,与后墙形成一个空间,正面用碎花布帘遮挡着,里面是一些鞋和杂物。衣柜是松木做成的,土黄色油漆上面覆盖了一层亮油清漆,灯光下泛着不规则的光。
这种柜子在那个年代是家家户户常见的,与其说是柜子,不如说是衣箱更准确些。打开上盖,里面是全家大大小小各种换季的衣服。
靠东墙箱子与旁边的箱子的不同处,在于盖子下面有一个钌铞,上面加了明锁,钥匙一定掌握在一家之主的女主人手里。不用说,这个衣箱里面会藏有一些家里的细软,比如十元、五元一类的大钞,粮票、布票、糖票之类的票证,或者还有一些成匹的布,绣着大红牡丹之类的被面、枕头面,以及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认为值得收藏的东西。
在衣箱上方的墙上,并列挂着两个玻璃相框,里面是家里若干年来所有人的照片。从父母的第一张黑白照、结婚照到家里孩童的百天照,以及家庭不同阶段的合影和全家福。
那时,照相不是随意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只有当这个家庭有什么重大事情或者值得纪念时,照相才是一种必要的仪式。从相框里,我们可以约略了解这个家庭的发展史,比如哪一年有了哪个孩子,家庭成员或者亲属谁去了***,诸如此类等等。
出了东屋来到堂屋,这里是家里的门厅和厨房。东边是连接着正屋的灶台,一口大锅旁边挨着一个小灶,烟道直通正屋的地炕。大锅一般用来做主食,诸如贴玉米面饼子、蒸馒头、窝头或焖米饭。小灶主要用来炒一些小锅菜或者烧开水用。小灶的前面,会有一个木制的煤箱,里面放些煤块,供灶上临时取用。
夏季天气热的时候,不适宜烧灶,会在小灶边上加一个铁制的炉子,烟囱直接在半空中拐个直角伸向窗外,用来烧开水和做饭。
堂屋的西侧,是一个大水缸,缸里的水是从院子井里打上来的。松木缸盖上放着一把葫芦刨成一半的水舀子,边缘由于水的浸泡有些发黑,家里人口渴时都是直接用它舀上水喝的。
水缸边是一个木制的脸盆架,放着搪瓷脸盆,里面是双鱼戏水的图案。脸盆边缘和底部的搪瓷有些残缺,露出了里面的黑铁颜色。脸盆边是肥皂盒,一块金黄色的半透明肥皂是全家洗脸清洁共用品。
堂屋的北面空间被隔成一间小卧室,照例是已经长大的女孩独立居室,里面一间土炕加上一个小柜子,北墙有个小窗户开向菜园。
来到西屋,里面空旷了很多。
南面与东屋一样是半间屋子的炕,窗台上放着一些书本。靠西墙的炕上,堆叠着几层被褥。
&nbs
第36章 晚饭时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