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紧挨着土炕的是一张书桌,上面有一盏自制的台灯,灯罩用五颜六色的挂历纸糊成。靠近书桌是一个木书架,木板被刨平后用木方钉起来,没有上油漆,上面堆满了书籍。教科书及各种参考资料占了大半个书架,其余书籍以大部头的小说类居多。
这个屋子毫无疑问是高家大男孩们的空间,与东屋和堂屋相同的是,地面用红砖铺成。
此刻,正是高凤山一家在东屋围在土炕上吃晚饭的时间。屋里热气腾腾,满是饭菜香。
一个长方形的饭桌靠着炕的边缘。高凤山把着炕头盘腿坐着,左手捏起烫在搪瓷茶缸里锡制的小酒壶,往眼前的小酒杯里斟满,嘬一口酒。右手筷子夹起眼前的菜,放入嘴里吧嗒一下,再细细咀嚼品味。
老伴在他对面把着饭桌的另一头,靠近门口,一只脚垂向地面,侧着身坐着。因为随时要往返堂屋灶间和为孩子们盛饭,这种坐姿更方便。饭盆或主食,放在老两口之间的炕沿儿上。
菜摆在炕桌上,一般不外乎一大盆的主菜,旁边会配着一两种咸菜。高凤山眼前会有一小碟专门下酒的小灶菜。在喝完酒之前,他会将这些菜一部分派到最小孩子的碗里。如果有汤,会放在女主人的身后。
孩子们的座次是随机的,谁先坐下谁先吃。不过,这必须都是等高凤山动了筷子之后的事。
如果有奶奶、姥姥等更年长的长辈,一定是坐在炕桌最里端,小灶菜会摆在那里。饭是盛好了先端给最长辈的老者,等这个最长辈的人开始动筷子了,其他的人才能开始吃喝。这在高凤山家里,几乎是铁打的规矩。
对于类似高凤山闯荡在外的山东人来说,这已是简化很多的礼节了。如果在老家乡下,规矩和套数(乡下对礼节的叫法)要繁杂很多。就拿吃饭来说,在老家,如果有什么酒席或宴请,女人是不准上桌的。
即使高征宇已经成年了,关于他饭桌上的一件糗事依然被父母及老家的亲戚时常提起。
那是高征宇大约三四岁时的光景。奶奶带着他去参加一个亲戚家的酒席。照惯例,里屋的炕桌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但宴请的主人和贵宾还没上桌,奶奶抱着他在和相识的人打着招呼。
这时,灶间有人喊奶奶去帮厨,奶奶答应着,顺手把怀里的高征宇放在里屋炕上,出去帮忙。
等奶奶再次回到里屋时,小高征宇已经在桌子上用手抓着肉啊鱼啊吃的正欢。奶奶见状喊道:
“你让我上哪场说理去?这可坏了规矩了喔!”
奶奶嘴里喊着,急忙拉过高征宇,背在后脊梁上就往外走。
小高征宇正吃得美滋滋的,忽然被奶奶从这么一大堆好吃的中间拉走,立马嚎啕大哭起来。
奶奶不为所动,依旧挪着裹着缠腿布的小脚向外屋走。
小高征宇一见哭不起作用,立马伸出两只小手死死抓住门框不肯撒手。
没办法,奶奶只好用手来掰他的小手,准备强行带他离开。眼看手也抓不住了,屋里那么多好吃的马上就要不见了,小高征宇实在是急了,他本能的张开嘴,照着眼前的脖子就是一口。
只听见“哎呀”一声,“真巧巧死了,这孩子怎么还咬奶奶呢?”
奶奶的后脖颈上,马上留下高征宇带着血痕的牙齿印。
对于此事,高征宇有些印象,但不甚清晰。反倒是老家的人,经常绘声绘色讲述他的这段光荣史。
第36章 晚饭时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