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候,朱元璋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朱雄英也给出了解释。
      西北诸省,本身就不算是产粮大省。
      耽误也耽误不了多少。
      并且路修好之后,江南的粮草还能够更顺利的贩卖到西北去。
      解决那里的粮食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选在夏天修路。
      因为水泥混凝土是需要时间凝固的。
      冬天的时候动不动零下十几度,水泥里的水结成冰。
      到时候全成豆腐渣了。
      听到朱雄英的话,朱元璋便再没有了异议。
      但是对于百姓,这些话却是没法明说的。
      因为百姓之所以是百姓,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只能够看到眼前的利益。
      想要让他们听话,就需要用眼前的利益来堵住他们的嘴。
      等到他们切实体会到朝廷的动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之后。
      不用解释他们就能够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所以在面对这些百姓的质问的时候。
      衙役直接开口说道:
      “慌什么,朝廷又不让你们白干。”
      “每个征发的民夫,每人每个月有一两的银子。”
      “另外朝廷供应一日三餐。”
      听到这话,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了更大的骚动。
      要知道大明一个中产之家,一年的消耗也不过三十几两银子。
      像西北这样的苦寒之地,一年的花费十几两银子就顶天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朱元璋会定下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实草的刑罚的原因。
      因为这六十两银子,就是贫苦地方五户人家一年的花销。
      现在朝廷居然说一个人一个月竟然能给到一两银子的工钱。
      最重要的还是管三餐。
      这就意味着一家出一个民夫,就能够包住整年一家整年的花费。
      剩下的全都是自己净赚。
      这种说法着实是太有诱惑力。
      甚至都让人觉得有点假。
      “大人,此话当真?”
      一个人壮着胆子开口问道。
      衙役脸上露出一丝嘲弄的说道:
      “要不是咱们身上还担着朝廷的差事,咱们都想脱了这身皮。”
      “跟你们一起去做这活了。”
      “你们还别不信。”
      “衙门里的书吏都在里面等着呢。”
      “你们进去看看。”
      俗话说,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正常人都巴不得离衙门远远的。
      谁会没事往衙门里进。
      但是这个工钱的数额实在是太诱人了。
      已经压过众人对官府的恐惧。
      于是人们开始往县衙里面涌去。
      当第一个人被人群推进县衙之后。
      立刻就看到了自己终生难忘的景象。
      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就堆在那里。
      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迷人。
      那些书吏们则一个个的坐在那里如临大敌。
      不说别的,光是这些银子就已经让人信了三分。
      稍稍愣神之后。
      立刻有人高声喊道:
      “大人,小的家里有三口壮丁!”
      “我们都愿意出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整个衙门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喊声。

第29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