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7章 爷爷,父王,我倒是有个人选[1/2页]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京海第一深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门口的百姓,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激动和期盼。
      这也是这些书吏们如临大敌的主要原因。
      这个数量的钱,自己这辈子都没有见过。
      真要是出了什么问题,自己脑袋都不够掉的。
      最后还是县令站出来说道:
      “谁要是再聒噪,本官直接让人打出去。”
      “莫说是出工了,本官还要治你们的罪!”
      说着便开始招呼衙役们维持秩序。
      听到县令的话,所有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县令见状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随即便说道:
      “朝廷的规矩,告示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每个出工的人,每月一两银子的工钱。”
      ·“另外朝廷还管一日三餐。”
      “除此之外,还有些规矩本官要跟你们这些人说明。”
      “无论每家有多少壮丁,都只取一个。”
      此话一出,让那些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壮丁的人家。
      顿时露出了一阵失望之色。
      这么大的好处放在自己面前。
      自己却吃不到。
      那这份好处究竟该让谁吃呢。
      众人立刻起了心思。
      这时候,县令又开口说道:
      “不过本官也知道,有很多人家里是出不来这个劳力的。”
      “所以,本官就取个折中之道。”
      “多出来的劳力可以顶没有劳力家庭的名额。”
      “然后这一两银子,你们三七分,劳力得七成,剩余三成归没有劳力的家庭。”
      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顿时一阵窃窃私语。
      元末大乱,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失了劳力,或者是只有一个劳力,需要照顾田产。
      这样一来,就得不了朝廷的好处。
      很容易就生出别的心思。
      要是一家两家倒还好。
      整个西北诸省这样的人家太多了。
      到时候再整的民怨沸腾就不好了。
      毕竟人不患寡患不均。
      而早就考虑到这一点的朱雄英就想出了这么个解决之道。
      一份银子分成两份。
      七成给出力的人,三成给借名额的家庭。
      这样一来,双方都有了好处,自然也就少了些怨气。
      至于有名额的家庭会不会觉得少?
      如果白得三成银子还觉得少的话。
      那他们的怨气就尽管跟朝廷撒吧。
      而为了稳定民心,让百姓相信朝廷的话。
      第一个月的工钱,是提前发放的。
      那些摆出来的银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了,发到这些百姓手里的肯定还是朝廷发行的银票。
      这些银子只是让他们看的。
      不过百姓对此却并不在意。
      因为现在朝廷银票的信用已经彻底建立起来了。
      根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而随着各地商人逐渐进入西北诸省。
      更是让本地的百姓彻底的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于是一场席卷西北诸省的修路行动浩浩荡荡的展开了。
      在西北诸省开始修路的时候。
      远在海津市舶司的姚广孝的一封奏折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除了姚广孝的奏折之外,还有朝鲜国王的一封国书。
      奏折里的内容简单明了。
      但是却让朱元璋看的火冒三丈。
      里面总共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被朱棣驱赶到东北地方的蒙古人又卷土重来了。
 

第297章 爷爷,父王,我倒是有个人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