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发展到40多万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寇殊死战斗并多次取得胜利,却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军的疯狂“围剿”而惨败。剩余4万余人泣别白山黑水,踏入异国土地。
公元1932年,对黑龙江;辽宁;吉林的东北抗日军民来说是悲壮和难忘的,在“总司令”(当时东北军民的习惯叫法)张学良将军内调和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抵抗”政策下,面对日伪军的疯狂“围剿”,一度发展到40多万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被压缩在黑龙江省的东;西两个方向。西部,齐齐哈尔??扎兰屯海拉尔满州里沿线,主要为马占山;苏炳文将军领导的抗日武装;东部,鹤岗佳木斯七台河密山和虎林方向为李杜;刘宾;王德林将军领导的抗日武装。战场环境的恶化并没有减弱我抗日武装抵抗入侵者的信心,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使得这一年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抗战史册上,显得格外庄严和凝重。
1932年1月至2月的海伦攻防战,是马占山将军领导的黑龙江铁血救国军,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荣誉之战。两个多月前的“海伦大捷”使得这里很快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抗日信心和希望的摇篮,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以生命为赌注,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精忠报国的宏愿;各族各界支援抗战的物品源源不断地汇聚海伦,海内外声援抗日的电函;信件卡片般的撒向这个边疆小城。特别是抗日名将马占山的名字,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充斥各大报刊杂志,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有关他和海伦大捷的事迹甚至被改编成戏剧;小品;歌舞在全国许多地方进行公演。在海伦成为海内外华人;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民族关注焦点的时候,也自然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进入元月份后,海伦先后4次易手,又先后4次回到抗日军民的怀抱。战斗之残酷和激烈可想而知。
1932年3月中旬的宝清之战,是李杜将军领导的吉林自卫军退入黑龙江省后的一场奠基之战,经过10多天激烈战斗,以牺牲350多名官兵的代价,全部清除了日伪军在该县的势力。此后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宝清一直作为李杜将军所部活动的大本营(总部所在地),尽管日伪军先后6次向宝清发动进攻,企图重新占领这块抗日的圣地,但都在抗日军民有力的抗击下,一直未能如愿。我抗日军民累计在宝清歼灭日伪军7500多人。
1932年6月上旬的朱家坎战斗,苏炳文将军的前沿指挥所就设在距敌不到800米的地方,战斗发起后他和官兵们一起冲锋;搏杀,表现出一位高级将领浴血疆场;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在他的感召下,义勇军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用血肉之躯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辱的凛然正气。掌旗官韩文举和4名掌旗兵,在每人身中数弹的情况下,硬是以坚强的毅力将军旗插到了敌人的城下,骄横一时的日军竟为此吓得丧魂落魄,惊呼“中国军人刀枪不入!中国军人刀枪不入!”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在那广阔的东北原野上,就是在英勇悲壮的杀敌战场上,一首抗日的战歌《东北好男儿》诞生了:“通红的落日灰尘的路,远处走来赴战的队伍;闪亮的刀枪飘飘的旗,悲壮的号声行进的步。路边送别者凄凉严肃,也有呜咽也有默祝;寄语辈里人无须再哭,为国家牺牲义无反顾。头上的汗珠身上的土,男儿还怕什么征战的苦;宁可杀身战场上而死,决不肯偷生做刀下奴。存亡的关头痛心的辱,激起了壮士冲冠的怒;刺我的咽喉断我的骨,绝不停留行进的步。”悲壮激昂的歌曲,回荡在白山黑水的城市;乡村;工厂;学校,也永远地烙印在了许许多多当事者的脑海里。
多年后,当这支部队的3位健在者远赴美国的夏威夷,为他们的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再次唱起这首当年的军中战歌时,90多岁高龄的张学良,顿足捶胸,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不停的自语:“多好的部队,多好的官兵,我对不起他们呀!”
1932年8月的富锦战役,三路抗日大军同时向日伪军发起猛烈进攻,毙伤日伪军13000余人,但也付出了7000多名官兵阵亡的代价。此后,为了有效保存实力,东部战场上的抗日义勇军,又被迫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坚持武装抵抗活动:一部由刘宾将军率领,在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地区的东北方向打击日军,这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期的一支中坚力量,也是最令日军畏惧的抗日武装,在其他几支主要的抗日武装全部退入苏联境内后,它还孤军奋战了一个半月,整个部队三分之二以上的官兵壮烈殉国;一部由李杜;王德林将军率领,在虎林;密山一线的东南方向同日军抗衡。
1932年11月中旬开始的海拉尔保卫战,我2万多守城官兵同4倍于己的日伪军进行殊死的抗争。在战斗最紧张的巷战阶段,海拉尔的各族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战斗,数以千计的蒙古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妇女儿童也都踊跃参战,同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搏斗,有的妇女用剪刀刺入敌人的心脏,有的儿童到死都还咬着敌人的手臂和大腿。敌人原来估计3天内拿下海拉尔的计划,在我抗日军民的英勇抗击下一次次落空,整个战斗持续了半个多月,最后以我大部分官兵安全撤离而结束。海拉尔保卫战是我东北抗日部队后期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它为黑龙江西部战场的抗日义勇军最终退守满州里,并经这里进入苏联境内赢得了宝贵时间。但同时,它也使抗日义勇军在军事上可以回旋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保卫战的后期,敌我双方基本上处于胶着状态,攻防易手;失而复得的情况屡有发生,反复“拉据式”的肉搏战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一页。经历了齐齐哈尔保卫战的王豫明老人53年后回忆:在战争最激烈的阶段,仅他所在的连队就有35人赤手空拳的倒在了阵地上,27人安葬时嘴里还噙着日伪军的耳朵;手指,有的手里还攥着日伪军的眼珠,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精神在抗日将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的早,10月下旬以后接连不断的几场大)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态势。曾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
第26章 退入苏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