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产量的却是主食。
“禀告公子,乃是粟米。”
粟米,也就是小米,不过古代的粟米可能与现在的小米有着不同,但大致而言并无太大却区别。
在后世南北方的主要主食可以概括为“南米北面”,而现在的晋朝则大致可以概括为“南米北粟”,小麦还没有取代粟米成为北方百姓的主食。
虽然小麦究竟发源于哪里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都是小麦此时已经在中原出现,刘群也吃到过用小麦研磨的面食。
“为何不种植小麦?”刘群提出了他的疑惑,相比于粟米,小麦在产量和生长周期上有着优势,而且研磨的面食味道也要好于粟米。
早在《汉书》当中就有记载:在汉朝时期汉武帝不仅鼓励人们种春小麦,还估计人们种植冬小麦,这样一来小麦的生长周期就由曾经的一年变为了现在的半年,达到了小米生长周期的一半。
地理学的还算可以的刘群知道,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的热量不足无法种植水稻做到南方那样的一年两到三熟。但却也能够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
面对刘群的疑惑,百姓们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过了一会,才有一个代表说道“禀告世子,非是吾等不愿意种植那小麦,而是小麦所需浇灌用水要高于粟米,而且口感极差,吾等寻常百姓也没有精力将小麦研磨成面。”
“原来如此。”刘群知晓了原因以后,不由得沉思起来。
统治者早就开始推广,却没有成功普及,这背后最大的原因便是百姓种植小麦没有获得适应的利益,否则又何苦不去种植小麦而是种植粟米呢。
粟米比起小麦更加耐旱,在不靠近河流旁边有着充足水资源的情况下,百姓只能不停的抗水去灌溉小麦。
而此时的生产力,同时也牢牢的限制了百姓,不像后事有着石墩和驴马可以帮助研磨,百姓们不得不用最为笨重的方法去研磨小麦,这样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而不去研磨的话,小麦的口感比起粟米更为粗糙,自然受到了底层百姓们的抵制。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统治者虽然推广了种植,但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情况,这就像是王安石的变法,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上面本对民有益的政策到了下面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
汉武帝虽然推广种植小麦还给予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却没有考虑到百姓面临的问题,在之后没有了像汉武帝这样支持推广小麦种植的统治者,小麦便也就没能取代粟米成为北方的主食。
刘群如果想要推广小麦,让面食成为北方的主食,那么就必须帮助百姓们解决种植小麦所要面对的问题方才可以。
否则就算再怎么鼓励,有政策支持,百姓们也只是不情愿的种植,无法达到真正推广的目的。
得知原因,刘群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去寻求应对的方法,让百姓们愿意种植小麦。
第一百三十九章 问农于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