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头眯缝着眼,有气无力地说道。
“你们看看!伤的多严重?没有五千块钱能治好吗?!赶紧回去拿钱,不拿你就等着吃官司!”
土猴儿看的出伤者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就想着依他算了:“那我这就给你——”
“不给他!他们这是敲诈!那就打官司!”陈有才拉起土猴儿便走。
“你们等着!看法院怎么收拾你!等着进监狱吧!”后边传来了男子的恐吓声。
回到店里后陈有才责怪土猴儿。“你傻呀?!看不出他们是合伙敲诈?咱们就不该去看他!听鱼市的人说这俩人不是什么正经人!不给他钱!让他去告,再说他们也不敢打官司!”
“可是,病人住院需要钱,没钱就停药……”
“哪有那么严重!都是吓唬咱们,你看那个‘二板头,是不是装病?不能听他们的。”陈有才反倒特别有主意,土猴儿只好由他。
两人继续打理店里的生意。临近过年,腊月二十八这天,忽然,几名民警来到店里:“刘东海打架的那天还有谁在现场?跟我们去一趟派出所。”
陈有才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答应:“我在!什么事?”
“到派出所再说,走吧。”
土猴儿也跟着去了。
“你叫什么名字?”办公室里,一位民警问道。
“陈有才”
“哪里人?你和刘东海什么关系?参与打架没有?”
“没有,朋友关系。”
调查完毕后,民警告诉他们:刘东海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要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
“能不能只罚款不拘留?我们是外地人,还想回家过年。”土猴儿赶紧向民警求情。
“不行!这是法律,要依章办事!你们可以帮他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好吧”土猴儿和陈有才齐声答应道。
两个人从派出所出来刚回到店里,陪床的男子带着另外几个人就过来了,进店便气势汹汹地责问:“钱呢?!怎么没送去?今天你要是不拿钱就砸了你这个烂摊子!”说完,其中一个人顺手抓起了地上的渔具就要损坏!
“大哥,不要生气,慢慢说,那么多的钱我现在真的拿不出来,先拿一千,过完年再给,行吗?”土猴儿赶紧阻拦。
这时陈有才毫不示弱地说道:“五千没有!不行就打官司!我们也有人!不怕你!吴雷就是刘东海的朋友!”没想到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人,关键时还有些气魄!对方听说刘东海认识吴雷,反倒有些害怕了:“好!你说的!那就先拿一千,咱们先这样,过完年再说!”
土猴儿拿出一千块钱,交给这名刚才还凶神恶煞现在很乖的男子,几个人走了。
看着几名男子离开,陈有才不由抱怨道:“唉!这个东海,真能惹事,当初要听王亮的话不要他就好了,好端端的大年也过不好!”
“有才,咱们都是自己人,要互相照应,能帮就帮,再说,谁也不会一辈子没事。”土猴儿遇事总是从大局考虑,从不抱怨。陈有才也只是说说而已。
……
过年的味道只有团圆在一起的人才知道,田七小一家和玉凤几乎又陷入了忧虑、困惑当中,除了夏天偶尔有人捎话回来说土猴儿“很好”后,再无音讯。
临近过年期间,玉凤一直陪着土猴儿的爸爸妈妈,大年三十的晚上,玉凤为了哄两位老人开心,一边和叔叔婶婶打牌,一边说道:“七叔、七婶,过了年我就和你们去找土猴儿。”
“去哪找?咱们也不知道他在哪,没人领着怎么能找见?”土猴儿的妈妈满心忧虑地说道。
“咱们去了住下来慢慢找,总能找见。”玉凤有些天真,她以为城里和石头村一样大小。
“说不定明年就回来了,外面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田七小依然叼着长长的烟杆,抽着土猴儿买回来的烟叶。
“回来就好了,要是不回来咱们就去找他。”
……
春节在大家的企盼与忧虑中过完了。
在新城的土猴儿和陈有才几乎没有感受到过年的气氛,每日除了忙碌店里的业务便是抽空谈论东海的事,预测着种种结局,商议着怎样处理。正月十五过后,两个人将东海接了回来,东海惭愧不已,对自己的行为作了深刻检讨,并且,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再不生事。数日后,伤者与东海达成协议:两千元了结,不再追究!双方签字,生效。结局便是这样。
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人看到了鱼市的前景,纷纷加入,使从业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年后的生意一落千丈,进入夏季更加萧条。土猴儿不得已与王亮解除了“代理合同”变为一般商业关系。自己的水产店也只留下了一个,其余的都兑了出去,日子开始有些艰难,几个人依然苦苦地撑着,伺机寻找其他出路。
5
一日,土猴儿无事看书时,忽然,想起了上次在客车上遇见小川建议他去报社应聘记者的事,便找到电话号码去公用电话亭打了过去。报社那边的负责人告诉他:先来面试!土猴儿大喜,误以为“面试”便是“录用”。迅速跑回店里,兴高采烈地告诉东海和陈有才:“我要当记者了,你们俩看店,现在去面试!”净脸更衣之后,拿了稿子,出门乘公交车往报社去了。东海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了报社,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很礼貌的接待了他,告诉他社长马上回来,让他稍等。等待期间,土猴儿坐在沙发上,四处打量着这间到处摆放着报纸和书籍的办公室,干干净净的房间宽敞明亮,窗户下几盆兰花生长的特别茂盛,墙上的几幅格言警句和名人字画让这间充满文化气息的屋子熠熠生辉。土猴儿心想:这不就是自己多年来期待的工作环境吗?如果自己能够在这里工作,那是何等快乐之事?于是,靠着椅背想着想着.....
“写的好!写的好!字句精炼、文笔流畅!太精彩了!”面前站着一位俏丽的姑娘,自己坐在办公桌后,旁边的编辑看完稿子后大加赞赏:“写的好!写的好!……”朦胧中感觉有人推他,就听刚才那个女孩喊他道:“先生!您醒醒!社长回来了。”土猴儿一激灵,赶紧坐了起来,原来自己这几天太累了,刚才睡着了。
眼前一副轮椅上,坐着一位白白净净、体型略胖的年轻女子,相帽清秀,面带微笑地看着自己。
“这是我们报社的边社长。”女孩介绍道。
“社长,他是小川的朋友,想要应聘记者。”
“哦,您以前从事过相关工作吗?”社长看着眼前这个相貌平平的年轻人:“应聘记者需要准备一篇文章,还有简历和文凭。”
“我喜欢写作,从小就写日记,想找一份报社的工作…….”土猴儿言不由衷地介绍着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您带文章了吗?”社长问道。
“带了!带了两篇。”土猴儿只顾得介绍自己,忘了手里还攥着稿子。
边社长接过来:“小慧,你来读一下。”
小慧接过稿子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
捏寒燕儿
寒燕儿是穷苦年代人们的精神寄托,更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具”之一,最有情趣的是捏寒燕儿的过程,最失落的是看着挂在胸前的一大串寒燕儿一天一天被吃完的情景。
我们小时候,寒食节到来之前,母亲都要捏寒燕儿,拿出为数甚少,平日珍惜如金的白面,放在盆子里和好了,开始捏一些飞禽和属相之类的面食。
燕子当然捏的最多,因为它是主角,春来燕早归,引得百花开,也许我们以为捏寒燕儿主要便是捏燕子,甚至也不懂得是因为清明节。而母亲却是一双巧手无所不能,其他飞鸟或小动物也要捏一些——猴子、小猪……像包饺子一样先将面团切成小块,揉成圆形,然后,按照各种原型去塑造,还要用剪刀去修剪,比如嘴巴和耳朵,还有小尾巴,瞬间剪出一个栩栩如生娇小灵秀的小生命来,孩子们围在案桌前欣喜不已地端详着母亲手中的寒燕儿,互相猜测着是哪一种——“燕子!”、“小鸟!”、“小猴”“不对!是小狗!”有时也会猜错,大家哈哈一笑。也有的忍不住拿一个面团自己来捏,可捏来捏去还是个四不像,却要放到笼里去蒸,被母亲捡了出去仍在一旁:“躲开躲开,洗手去!”
寒燕儿快要捏好时我们都要到野地里捡一些枯树枝回来,等到出锅后便插在树杈上。小猪、猴子和燕子、小鸟“同林相处”,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动物园。燕子和小鸟插在树杈的顶端,宛如飞起来一般,其他小动物则倚在下面的树杈上静静地观瞧,顿时,各类寒燕儿生气勃勃妙趣横生,鲜活了起来。
母亲要为蒸熟的寒燕儿点上几个红点,或眼睛处,或嘴巴角,有的则会披上一层“花衣”,顿时娇小白胖的小东西忽然间像会说话一样,赋予了灵气,一下子离我们很近了,孩子们几乎止住了想要吃掉它的欲望,欣喜地欣赏起来:“你看,我的燕子!”“我的小鸟会飞!”“这是我的小猴,我属猴!”“放下放下,还没晾凉呢!等等再拿!”母亲阻止道。可是,孩子们哪里顾得上再等一会儿,兀自将寒燕儿放在手心里兴奋地看着它的样子,一会儿左右端详,一会儿又摸摸它的“肌肤”,好像等待它展翅飞翔,结果,馋嘴的孩子还是把小小的寒燕儿放在他大大的嘴巴里吃掉了,惹的母亲一顿训斥。也许,那个年代,对于白面的渴望是精神价值无法代替的。
几天后插在树杈上的寒燕儿越来越少,留下的寒燕儿越来越孤独,挂在胸前用线绳穿起来的也未能幸免。孩子们玩儿着玩儿着便万分不舍地吃掉了,每吃一个,心里都要留恋,都要不舍,都要纠结,但是,终究还是吃掉了,开始时也要互相比较谁的寒燕儿最多最漂亮,后来只能比谁的最少,谁最嘴馋。
终于有一天,树杈失去了价值,被随手扔掉了,线绳上也只留下一些面食的痕迹。
“社长,你看什么时候让这位先生送来资料?”
“我还准备了一篇,也念念吧。”土猴儿急忙说道,将一份稿子递给了社长。
“不用了,下次来时再读吧。”社长摆摆手。
“社长,你看我都带来了,你就听听吧。”土猴儿希望能够得到社长的指导,极力请求。
社长无奈,示意小慧继续朗读。
……
土猴儿的文章每每都会将读者带入情境当中,不能自拔,社长也被深深感动,不由赞叹:“写的好!”接着告诉他回去准备资料,明天上午拿来,还有毕业证书。
面试之后,土猴儿被报社里浓重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着,也对社长对文化的尊重感动至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报社走出来,兴冲冲地乘车返回店里。
整整一个晚上,土猴儿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完成了一部千余字的简介和一篇洋洋洒洒的散文。东海和陈有才则莫名其妙的在旁边看着他,不明就里。写完后拿起稿子,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学着报社女孩子的口吻……
毛驴车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一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民生形态与特点,后期称为潮流,比如八、九十年代偏远农村的自行车、三大件、组合柜,还有包办婚姻……都是时代推动、人文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的时代特点不能尽述其详,今天说的是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的毛驴车时代,也便是我儿时的一段成长经历。
七十年代的农村正值农业发展期间,刚刚实行包产到户,大家都在自己的村子与村子周围四、五十里的区域维系生计,没有更远、更通达的生路。农村与外界的联络、沟通渠道也少之又少,人们只有靠步行或畜力交通工具传达信息。货物运输则主要依靠牛车、马车、毛驴车,而当时社会发展的速度已不是牛车能够适应,马车有些浪费资源。于是,毛驴车便占据了主导位置。因为毛驴车简单、轻便、又易于驾驭,一般家庭的生活物资运输几乎都是有它完成,比如拉水、种地、去牧区拉东西,再加上饲养毛驴也比较方便省事,不像牛马那样需要较大成本投入,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毛驴车。
到了春天,人们套上毛驴车去往地里送种子、送肥料,中午从地里接人们回家,下午继续往返于村子和地头之间,忙的不亦乐乎。小驴车走在坚硬的沙石路上,?N?N?N……蹄声清脆、意气风发,车辕上坐着赶车的人,一手搭在毛驴的左胯上,一手揪着缰绳,“驾!”“逮逮”、“吁!”高声指挥着驴车的走向。遇到熟人需要搭车时,便揪住缰绳勒令驴子停下来,搭车人上车后继续前行。
一时间驴车成了农间最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几乎一下子普及了所有平原地区的农村。这样一个在农民的智慧中产生的时代产物,在当时方便了农民生活,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情趣。
我的大姐在牧区,每到暑假时我们都要去住上一段日子。于是,赶上毛驴车翻山越岭去往大姐家,途中的经历颇为有趣。路程约三十多里,需要走上三四个小时。出了村便是草地。到了夏天,艳阳高照、万里晴空,草原上静谧安宁,空中燕雀盘旋,地上牛羊遍野,偶尔传来几声鸟叫或蚂蚱叫声,草原自然美景尽收眼中。
一辆毛驴车走在绿色画图中,车上坐着我和母亲还有两个小外甥,我坐在最前边赶着车,小毛驴走得急急匆匆,沿着白色的沙石土路一路奔往前方,我们则在有些颠簸的车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说笑着。
“咦!你们看!那儿有沙葱!”忽然,小外甥指着不远处的草地惊喜地说道。
“去拔沙葱吧!”母亲赶紧示意我停下车。
毛驴信步由疆吃草去了。我们在绿地上欢快地拔着芳香扑鼻的沙葱,一根一根,一把一把地拔,然后,整理顺了放到书包或小布袋里。
“看!这儿的沙葱多,来这拔!”母亲在不远处喊我们过去。
“我这也有。”小外甥也兴奋地喊道。
“不要踩坏,拿袋子来,我这也有。”大家欣喜若狂地互相招呼着,喜不自胜。那种快乐,那种从安宁的心灵中发出的欣喜实在叫人兴奋。拨了多时,沙葱装了满满一包。母亲说:“不要拔了,走吧,马上晌午了,你姐姐还等着咱们呢!”
于是,大家各自收拾手里的沙葱,放到包里,继续上车赶路。将近中午时分,毛驴的脚步逐渐缓慢下来,喘着粗气,这时已经进入了山区,土山虽然不是太高但也遮住了想要眺望远方的视线。有的时候需要爬上一段较陡的山路,我和母亲便下车来走,以减轻车上的重量。
太阳的温度越来越高,我们在车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想要看看距离姐姐家还有多远。忽然母亲说:“你们看,不远了,就在那儿!”于是,我们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远处姐姐家的营盘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小毛驴也仿佛高兴起来,随着一声“驾!”的指令奔腾起来。驴蹄欢快地在地上交织着,“?N?N?N”地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姐姐早已站在营盘外边向我们过来的方向张望。临近营盘时大黄狗“汪汪”地叫着迎了过来,围着驴车欢迎我们。停下车,大家一边问候一边回到家里,毛驴被栓到一个马桩上休息去了。
有时候,驴车也会出现故障。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从三四十里远的牧区拉东西回来,一路上走的慢慢悠悠。牧区的路大多数都是马车或驴车碾压出来的,在地上形成了三条印迹,中间是驾辕的牲畜走的,两边是轮胎的道辙,由于每辆车的车轴长度不一样,车轴短的车轮长期走在被长轴车轮碾压出来的轨道里,就会被突起来的道梁向外挤压轮胎,于是,我们的车轮不久就被挤掉了一只,车子险些翻掉,一下子瘫倒在马路上,父亲只好卸下毛驴,开始修车。历时一个下午才修好,然后,套上毛驴继续赶路。
曾经风靡一时的现代交通工具毛驴车自然比起人力或者牛车要先进一些,而后期随着工业的进步、发展,另一个新型运输工具进入了农民的生活,那就是四轮车。工业机械化中断了农耕文明的延伸,由于四轮车方便快捷,又省去了后期料理的繁琐,所以,在农业工竞争中迅速获胜。
毛驴车被搁置成为“展品”,毛驴也从辕中走出来被牵往了各处的屠宰市场,可爱的驴儿终究没能逃出可悲的命运。
新时期到来,九十年代末,毛驴车几乎绝迹,再想领略其“风骚”唯有回到此文中。
这便是七十年代的毛驴车。
6
第二天一早,土猴儿去报社送资料前,忽然想起了昨天边社长说的文凭一事,便去电话亭与小川联系,想要确实一下。小川耐心地为他讲解了应聘的条件:“需要学历!是大学学历!你带上稿子、简历和毕业证书过去,还有,相关职业的工作凭证,应该没有问题。”真将他当文化人了……
土猴儿心里嗡的一声,电话几乎落到了地上:“没有学历证书不行吗?”
“当然不行!是要备案的。”
最担心发生的事也便是最容易发生的事。土猴儿最怕谈学历,因为自己几乎没有学历,就连小学毕业证也没有。不过,也不能怪他,那个年代不兴证书。
土猴儿磕磕巴巴地搪塞着,接下来的谈话已经毫无意义。刚才还激情似火,转瞬便心灰意冷。心里痛极了。希望像一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只维持了一天便破灭了,这悲哀也来得太快了。此刻,他深深感到,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只是一个虚幻的精神追求,毫无实际意义,学历的制约,如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阻止他前行。
他想到了放弃。自己虽然喜欢写作,但是又写给谁看呢?还有,那个一生企盼的作家梦,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呢?很多人对于他的理想会用“痴人做梦”来形容,或者说他不知天高地厚,更有甚者当面讥笑他的文章:永远成不了气候!想到此,真想大哭一场,宣泄自己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郁闷。
土猴儿秉性阳光开朗,向来不会悲观失望,即使遭遇打击与挫折,他也会当作是一次次开心的游戏,或是上天要赐予他灵感的前奏。生活的窘困更当是人生的阅历与挑战,他会不畏艰难迎头而上,哪怕是吃开水煮挂面,也会乐观地张开嘴去品尝人生的味道……然而,唯独难以承受自己在文学方面遭受的失败与打击。渐渐地,对于文职工作也失去了信心,不再去应聘。因为,那个作家梦与他越来越远……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现实,飞错了方向,即使翅膀再茁壮,天空再宽广,也一样迷茫。呆坐了一会儿,土猴儿忽然发现自己的脸上凉凉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
这天无事,土猴儿忽然想起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于师傅了,便想去看望,于是,买了一些礼物来到车队,刚进大门,于师傅便从门房里迎了出来:“土猴儿?你怎么来了?快回来!”
两人相见十分高兴,于师傅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别后的景况:“单位领导很照顾,看我身体不好,就安排我到门房当门卫,工作很轻松,不用干活儿。”接着他又询问土猴儿的情况,土猴儿告诉他最近生意不景气,想改行,又没有合适的职业……于师傅沉思了一下,马上转到了自己关心的事情上:“不管怎样艰苦,一定要坚持写作,我一会儿回家把书都拿来送给你,多看书,多学习,会有用的。”他又告诉土猴儿说自己的侄女要开一家报社,到时候介绍他去工作。
“我想打工赚钱,不想写了,写文章也没有出路。”
“为什么?不要灰心,怎么会没有出路?过几天我带你去文联找我妹妹,说不定她能帮上什么忙。”
土猴儿不想让于师傅失望,就不再解释,倾听着他对自己的忠告,两个人每一次谈话都很愉快。一对忘年交之间似乎有深厚的“前缘”。期间,于师傅抽空回家取了书来,大约有十几本,《民贤集》、《三字经》、《黄帝内经》……用一块布包好了,送给土猴儿。
中午,两人又吃了煮挂面,只是这一次多了一碟西红柿和一袋榨菜:“做别的也来不及,再说蹭饭的司机也多,咱们就将就着吃一口吧。”土猴儿对于师傅的煮挂面似乎有了感情,不吃挂面反倒没有了之间的味道:“等我有了钱,一定请你去大饭店吃饭。”土猴儿戏说道。
于师傅赶紧摆摆手说:“不用不用,饭店里的饭我吃不惯,还是煮挂面好吃。”俩人哈哈一笑,十分开心,吃过饭后,土猴儿告别了于师傅离开了车队。
晚上,东海和陈有才去附近的广场玩去了,土猴儿一个人在店里翻看着于师傅送给自己的书。忽然,隔壁卖调料的河南人进来说道:“市场要拆了,就在最近,你知道不知道?”
“市场要拆了?什么时候?”
“今天下午我去市场管理办公室听说的,这几天房主们正和市场管理处的人签订拆迁协议,商户们都要搬走,听说新市场明年才能建成。”
土猴儿坐在那里呆呆发愣,前些天他已经听到过这个消息,现在看来已经确实,心中一阵茫然。
在等待搬离通知其间,土猴儿一直在寻找今后的出路,东海和陈有才也一边照料着店里的生意,一边抽空出去找工作,晚上回来几个人聚在一起一言不发愁眉苦脸,再不像以前那样开心快乐。
第十二章 路途磨难多 百里如远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