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视同仁,放弃所有的皇子,那么,他将会成为一场残酷的继承人之战。
“更何况,这也是我们原本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封疆大吏体系的。”
“我们建立封疆大吏,就是为了让我们老朱一族能够团结一致,相互扶持,共同治理大明。”
“毕竟,先王衰微,臣子太过强大,君王不能相辅相成,再加上各地的文官和将领都不忠不忠,一遇到叛逆,就会被打散,这也是蒙元最终覆灭的根本。”
在当年的“红巾军”造反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很多的蒙古人的叛逆和不相信。
朱元璋很反对将这么大的一个帝国,让文臣武将这些外来的人管理。
在他想来,国家遇到大事、灾难、灾难的时候,这些人未必可靠,也未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之中。
不过,老朱家的后人却不会这么做,因为老朱家的后人,都在老朱家的地盘上。
那么,当国家面临大难、大难的时候,老朱家族的后人们,还有什么不尽心尽力的?
这就像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一个有分红的高管,一个没有股份的员工,一个没有分红的员工。
而皇帝,则是公司的总裁,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他们看来,公司就算破产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都是工作人员,为谁工作都是一样的。
至于他对公司有没有尽心尽力,那就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看法。
一众藩王,都是拥有一定股份和决策权力的高层。
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司破产了,他们就算不能和公司同归于尽,也会失去自己的利润。
等公司开始赚钱了,到了年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
如此一来,抛开公司的利益不谈,光是那些拥有股权的高管们,就会竭尽全力地保护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朱元璋才会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诸侯,并设立自己的封疆大吏。
而朱元璋时代的封疆大吏,明面上并无割地为诸侯,只是以诸侯自居。
其实一位诸侯,最多也就三支军队,最弱的一支军队。
一支军队,最多也就四五千,最多五六千。
一位高级封疆大吏,就有将近二十万的私军。
虽然没有被称为“开天辟地”,但好歹也算是开疆拓土,只差一个名头而已。
这种诸侯体制,确实吸引了不少诸侯。
毕竟就算做不到,在自己的领地上,做一个手握重兵的帝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大明真有什么叛乱,那就是真正的灾难。
而那些诸侯们,也确实会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地为大明效力。
大明能够随着他们的崛起而不断的壮大,他们的权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第17章 一视同仁的困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