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上下开始忙碌起来,何氏和李灵亲自下厨,丫鬟婆子们在一旁打杂。
何氏在烙饼,李灵在炖羊汤、炒菜。
笋干炒肉、凉拌白菜心、红烧豆腐、肉炒豆芽,对了还有油炸花生米。花生自然也是李灵种的,因为种子数量很少,她只种了一小块地,今年总共收获了几十斤花生,大部分留下做种子,剩下一部分不太饱满的自己吃了。油炸花生米当下酒菜是再好不过了。说起下酒菜,李灵还做了不少卤菜卤肉。
一通忙碌之后,就开始上菜了。
先是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羊汤,热腾腾的的两面焦黄的饼子,清爽可口的炒豆芽和凉拌白菜心。接着是李义他们没见过的油炸花生米,李义低头闻一闻,说道:“这是什么菜?闻着真香。”
李灵说道:“这是新菜,你尝尝。”李义捏了一个花生米扔在嘴里,嚼起来嘎嘣脆,特别香。
他捏一个,再捏一个,越吃越香。
李义问道:“灵儿,这菜叫什么名字?肯定是你弄出来的对不对?”
李灵笑道:“这叫花生,可以炸着吃,煮着吃,还可以榨油,还可以做酱。不过,今年就收了一点点,没法榨油,明年就可以了。”
李义对着他的侍从骄傲地说道:“我妹妹就是厉害,什么都会,什么新鲜玩意都是从她那儿来的。”
这几个侍从也笑着说道:“我们在边关时早就听闻小姐的大名了。咱们的马镫马蹄铁不就是小姐发明的吗?这次多亏了它们,咱们才能顺利得把这些胡人打败,要不然还得胶着好久呢。还有那些棉衣棉鞋,边关多冷呀,战士们穿着新衣裳,要多暖和有多暖和。”
李灵笑道:“你们在外面拼了命保护全城百姓的安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何氏也招呼他们坐下吃饭,几个人推让着不肯入坐,何氏只能让人给他们弄了单独一桌,菜都是一样的。
大家伙正准备吃饭时,就听见看门的仆人匆匆进来禀报说:“老爷夫人,外面来了两拨客人,一伙说是少爷的朋友,另一拨就是四公子和刘先生。”
李义一听到自己的朋友来了,就嚷道:“我猜肯定是马飞,江河他们,他们的家也在石城,当初约好了说要互相拜访的。”
李原何氏和李灵赶紧率领众人出门迎接。
此时,马飞江河他们已经向陆炎和刘先生行完了礼,双方正在说话。
他们见了何氏和李原,赶紧上前行礼,叔叔婶婶地叫着,倒是不怎么拘束。
陆炎看着他们就说道:“看来,我来得不巧,打搅了你们战友相聚。”
李义忙说道:“来了就是巧,正好大家一起聚聚,反正公子也知道他们。”
大家不由得一齐笑了起来。
李原和何氏赶紧向陆炎行礼,陆炎忙制止道:“我是因私来的,不必行礼了。”
刘先生在一旁吸吸鼻子,诙谐地说道:“老夫似乎闻到了羊汤和烤饼的味道。”
何氏笑着回答:“你老的鼻子可真灵,今天的菜就是有羊汤和烙饼。来来,大家赶紧进来,一起吃饭吧。”
大家们鱼贯而入,来到后院的花厅,分宾主落座。
何氏和李灵一看来了这么多人,菜肯定不够了,就赶紧吩咐厨房加菜。
因为时间太紧,太精细太麻烦的菜自然是不能做了。但又不能太寒酸了,毕竟这是儿子的朋友第一次登门。
李灵想起昨天蒸了一锅包子,肉的素的都有,就干脆叫人把包子放到炭炉里去烤。家里鸡肉猪肉都有,对了,还有一大把珍藏的粉条,这是种红薯之后让人做的,因为红薯还种的不多,还要留种,所以只做了十来斤粉条,平常也没怎么舍得吃,准备留着哥哥回来过年时再吃,今天就吃一半吧。明年就可以放开吃了。
烤包子和猪肉炖粉条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李义的那两个朋友自然就不用说,两个大吃货,就差没把盘子吞下去。就连陆炎和刘先生也喜欢吃。刘先生还问李灵粉条还有没有。李灵说只剩下一点,一会儿送他,明年就会有很多了。
刘先生笑着说:“这么说,老夫是特别盼着明年快点到来。”
吃完饭,陆炎只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李家众人把他和刘先生送出门去,至于李义的两个朋友他们留下来吃了晚饭才离开。
李义在家过了一个快乐又丰盛的年,总是有朋友来找他,他也经常出门会朋友。偶尔闲下来时会教李灵骑马射箭。
很快就到了年后,李原比以前忙多了。因为又到了春耕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做到位了。
棉花要推广,红薯也要推广,农具、耕牛,还有全城的治安也要管。
而李义则接到了去华国都城的命令。原来,陆炎要给他的父亲送礼。这份礼物中就有大批粮食、棉花、棉衣、棉被,也有红薯等物,还有大量的葡萄干、葡萄酒,以及本地特产的宝石玉器,以及俘获的马匹。这么浩浩荡荡的一个车队,自然需要不少护卫,李义就被派去了。
李灵没想到的他们兄妹在丰很快就名声大噪,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无尽的麻烦。
事情是这样的。
当李义等人把礼单送上去时,华国国君难免要问一问炎城的情况,李义等人就照实说了。
没想到华国国君十分感兴趣,不但要他演示了马镫和马蹄铁怎么用,还问了他棉花是怎么种的,是怎么纺织成布的,还有红薯是怎么种的等等。李义有的能回答,有的就回答不上来,回答不上来时他就实话实说:“禀报君上,此事臣不清楚,是臣的妹妹在做。”随着李义嘴里的妹妹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华国国君就对李灵也产生了兴趣,便问了她的一些情况,李义挑拣着一些说了。华国国君十分欣赏李义兄妹,当场赏赐了不少礼物。
李义和李灵的名声就逐渐传到了其他三位公子那里,其中三公子陆淼就起了别样的心思。他写了封奏折,请示父王要去四弟的封弟看看弟弟。
这是手足情深呀,国君欣然应允,准他今年秋天去炎城。
对于陆淼的到来,陆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要说兄弟情谊,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他的几位哥哥从来都没有把他当弟弟看,当然,他也没有把他们哥哥看。他们小时候就互相争宠,竞争,长大后也是彼此防备。说什么手足情深,还不如一个陌生人呢。
这次陆淼打着来看他的名号,实际上内心打什么主意,他比谁都清楚。
他无非是听说炎城今年打了胜仗,自己得了父王的夸奖赏赐让他坐不住了,过来探探虚实。另外两个哥哥估计也坐不住了。后面肯定还有麻烦。陆炎一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有些头疼。
头疼归头疼,王兄来看望自己,他表面功夫一定得做好。
从陆淼进城开始,他就感受到了炎城百姓和四弟对他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必有人夹道欢迎。一路好吃好喝好玩地源源不断地给他送来。
陆淼几年前来过炎城,如今重来此地,炎城的变化让他大吃一惊。
曾经荒芜的田地现在是一片丰收景象,成群成队的百姓在不停地忙碌着。他们挑着担着一筐筐葡萄瓜果,用小车推着粮食蔬菜。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官道修得宽敞整齐,全是平整的碎石子路。官道上时不时地跑过一队牛群或是养群。官员干练实干,士兵们训练有素。这景象哪里像荒凉的北地,跟他的云城也没什么区别嘛。
陆淼一到,他以前安插的眼线也纷纷前来送信。
这些信中除了一些军政和战争方面的事,提得最多的就是李家一家。什么李原从镇长升到了石城令,李灵总是不断有新点子新发现,葡萄沟是她先建的,葡萄干和葡萄酒是她率先弄出来再推广全城的,如今这两样东西卖往华国各地,还卖到了胡地和别的诸侯国;棉花是她第一个种的,棉布也是她让让人织的,现在,炎城的棉布和棉花是供不应求,很多商队和大商人今年就下了明后和后年的单子;当然更不用提马镫和马蹄铁,要不是这两样,去年打胡人不会那么痛快。如今已是秋天,胡人还没有任何动静,大家都说他们被打怕了。
李灵的名字再三再四的出现,不由得引起了陆淼的注意。特别是当他听说李灵一家是从陈国而来,还经过他的封地时,他不由得暗自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把那批流民全部留下。
不过,如今也不晚。陆淼已经暗暗打定主意。
十天以后,陆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陆炎的府邸。兄弟相见,自然是十分亲热,虽然都是装的。
第三百六十六章田园锦绣(十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