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章 退避三舍[2/2页]

袁太子 凤溪凰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经此一战,纵然未有袁耀提及,他也能看出己方的问题所在……
      回想一下,若没有袁耀的忽然来援,己方今日定会遭逢一场惨不忍睹的大败。
      对于今日之败,也有袁耀放纵的成份在内。
      他其实早已接收到匡亭刘祥战不利的消息,但却是按捺住心思,没有遣军支援,而是等待他发出求援文书以后,待袁术亲率主力大战曹军不利才赶赴救急。
      所做这一切只是让袁术明白,现今之间,己方麾下的军卒战力难以与曹军所抗衡,且兖州士人都一致拥立了曹操、袁绍,而不是他们。
      那么在继续争夺下去,也并未有其余好处。
      但放弃相争富饶的中原诸郡,转而远走偏远地区扬州发展,他却是迟迟下不定决心……
      毕竟,能有望取中原者,是极难再去关注其余地界的。
      袁术不似袁耀有先知先觉,知晓扬州的种种优势所在,具有局限性。
      袁耀仿佛看到了袁术心底的犹豫,他也知晓己方实力是远超曹操的,甚至声势上……袁军可谓是得了许多助力。
      连匈奴、黑山贼都发兵响应,此等局势下难道全据中原不是挺简单的?
      但原史上为何袁军会溃败?
      无关其余因素,本质原因就一条,匡亭刘祥战不利,袁术亲率主力援助,但却无法战胜曹军,反而被全方位的暴打。
      正是将领、士卒战力的问题,才促使着袁耀坚决迁徙扬州稳固发展。
      因为,他知晓随着曹操势力已经发展起来,接下来便会是他的强势拓展期,若己方军士战力尚且无法大幅度提升的话,那只能走原史老路了。
      可改革军制,对军中大换血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充足的时间……
      若不能以稳固的后方为根基,如何实施这一切?
      另一方面。
      袁耀时常想换掉刘祥之流,但却碍于他们追随袁术时日尚久,资历雄厚,难以更换。
      所以,让他们经历一场大败,于军间丧失威望那对于后续的改革将再好不过了。
      如此次刘祥匡亭局面不利,差点导致全军溃败之事,便足以令袁耀对他宣布“死刑”。
      “父亲,不必犹豫了,汝南乃我袁氏祖籍,淮南亦是自古产精兵强将之地,而江南诸郡又并无太过强悍的势力能够威胁我军,以其为基甚好不过了。”
      袁耀继续拱手劝说着。
      此话他的确也不是乱说的,江淮地区在三国时期的确是人才辈出,强将频出。
      似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无不是出自江北。
      江表十二虎臣更是绝大多数出自于淮泗之地。
      这也是袁耀为何要远走扬州的原因之一。
      至少己方能够补充到强有力的将领,换上新血。
      瞧着其父还是无法下定决心,袁耀沉思了片刻,不由道:“父亲可曾知晓退避三舍的来历?”
      一语而落!
      袁术瞬息间恍然大悟,遂察了察袁耀一脸自信的神情,不由道:
      “耀儿说的极是,接下来便准备迁徙扬州之事吧?”
      注: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晋与楚国相争,晋国主动退三舍(大概九十里)避让楚军锋芒,然后取得城濮之战,大破楚军的大胜。

第三十章 退避三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