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东边?为啥去东边?南边多富饶啊!不比去东边那种荒无人烟的地界强百倍?”
张屠户纳闷了。
王庆余撇了他一眼才反问道:“我不知道南边好?可南边是滇王的地盘,只要打起来,哪都得征兵,咱们送上门去当排头兵?
他这样讲,三人也沉默了,真打起来肯定不只是北边草原,老皇帝没立太子,身边留的全是十岁以下的儿子,几个成年的早赶到封地去了,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老皇帝一咽气,那几位年长的儿子必然不会乖乖的待在封地做一个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棋子。
那几位要起了心思,可就乱套了,这天下还真是说不上哪里更安全。
唉,天也不早了,你们回去也想想去哪儿好,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个诸葛亮吧。”
不提三人回去是怎样回去辗转难眠。孙家人也没闲着,孙长富今天没去开会,他家是新来的,还不够资格去参加,所以就在家里带着孙德宝磨面。
李氏今天也回娘家送信去了,张嬷嬷带着虞禾在做烤馕饼,也叫胡饼,这个保质期长,是从西边的客商那传过来的,有面粉的,有玉米粉的,家家都会,只不过平时舍不得,过年时候才会做点。
虞禾边做心里还嘀咕,“这不就是新疆的烤馕吗?”
午饭吃的就是馕饼,刚出炉的馕饼,外皮焦酥,内部暄软,带着芝麻的香味,着实的好吃,虞禾就着张嬷嬷腌的咸菜吃了整整一个。
两个小家伙也一人拿着半张馕饼,吃的小嘴鼓鼓的,像两只小仓鼠。
汤水就是早上熬的绿豆汤,虞禾放了些白糖,谁渴了舀上一碗喝,清凉解暑又清甜。
李氏傍晚才回来,进门喝了几口汤,直道:“爹,娘,我回去的太及时了,要再晚一天,我爹就要卖粮了。
多亏娘让我带回去二两银子,不然税钱凑不上,粮食不想卖也得卖了,我爹说让我好好谢谢您二老,,等忙过这几天他再亲自过来道谢。
李氏弟兄多,她爹腿上有毛病,娘家日子十分不好过,今年地里又减产,张嬷嬷就让她带着钱回去,看看能否帮衬的上。
不过也是因为李家人为人厚道,李氏做人做事也没得挑,张嬷嬷才会这样做,要是遇到那种只知道吸血的,她理都不会理。
南沟村自从开完会,就开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虽然开会只叫了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但是人传人,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
连着辐射的周围的村子都开始存粮了,毕竟谁家还没个亲朋故友,这种气氛直到四天以后彻底达到了顶点。
县里的衙役骑快马各村通报,皇帝驾崩了。
古代皇帝驾崩,要昭告天下的,老百姓在百天内是不能穿红挂彩,婚丧嫁娶的。
皇帝说是四天前就咽气的,因为离着有一千多里,所以现在才传到这儿。
&nb
第二十三章存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