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这事徐家最在行,徐应辰让家里管事的去打听了一圈,在城西寻到了一个庄子,上等田是40亩,中等田是20亩,加起来要180两银子;
无双带着董氏去看了看,觉得不错,中人又说,这庄子上有原来主家盖的青砖瓦房10来间,加30两银子就能全买下来,以后常住小住或是安置个亲戚朋友都方便。无双觉得还算满意,就买下了。
但董家就母女三人,肯定不能自己种,一般买了地的大户人家都是佃与附近农家耕种、收取租子的。
房契地契过了手,无双就是新主子了。她召集所有的佃户来开会。这60亩田,是这几个佃户赖以生存的土地,如果不佃与他们,这些人就没了生计。但无双不想这么干,他提出了雇长短工。
只要是签了契约的长短工,按天给工钱。成年男子一天10文钱,成年女子一天7文钱,8岁以上半大孩子,一天3文钱。农忙的季节,长短工都要,农闲的时候,只要固定的长工照看就好。给每个人划分出责任田,每个月评选出干活最勤快、庄稼长势最好的人,赏一两银子。而收成,全都归无双所有。
这种方式对佃户来说有了基本保障,旱涝保收。农闲的时候那些富裕的劳动力,不必困在土地上,可以进县城找个营生贴补家用。
徐应辰还给无双找了个管事的人,这人原本是管着徐家的庄子,被派来给无双帮忙的,一年是30两的收入。日后,庄子上的杂事儿都是他来管,定期向无双汇报。
这样一来,庄子上的事基本不用无双操心,她只要过问下,这些地之前是种什么、来年想要种什么就可以了。
买了土地之后,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无双才真正觉得踏实了,并且有那么个瞬间,她有种做了地主的感觉。家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亩地,董氏不放心,想着从春耕开始就搬过去住。但她一个妇道人家,跟佃户又不熟,搬过去也怪怪的,只得作罢。
自从宴八方上新了几样馒头之后,每天都有大户人家的家丁奉命专门来买馒头。由于零售价并不贵,县城里的殷实人家也会来买。于是宴八方每天人满为患,无双建议,单独开一家主食铺卖馒头。
徐应辰十分赞同。他虽然不指望一个主食铺子能有多少利润,毕竟穷人买不起白面馒头,富户人家不缺厨子,馒头大可以自己蒸。但为了实现餐饮业的全覆盖,必须有主食这一环。
事实证明徐少爷多虑了。徐记主食铺一开业就成了馒头界的天花板。豆沙馒头、甜咸两款芝麻盐馒头、枣馒头、糖馒头,不少大户人家直接来店里包月预定,普普通通的馒头甚至成了华县伴手礼。就因为,人家馒头好吃,哪怕最普通的枣馒头,那香味,那嚼劲,别家的馒头就比不来。
第23章 活字印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