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太多了,燕中现在的人口根本不能支撑整个县城的运作,指不定官府还要引进人来燕中呢。”
周瑶一猜即中。
旱灾好转,各地的也不能一直没有官员镇守,皇帝虽然昏庸,但大臣却有清明的,灾情已过,那就要开始着手处理灾后问题,若是这都不管.....这个朝廷还在不在也犹未可知。
皇帝也明白,他昏庸但是不傻,在有官员提出要派人去各方处理灾后重建问题,立马答应。
周瑶也纳闷,这旱灾都影响了大半个元朝,怎么就没人把这皇帝拉下马。
她悄悄问了下文廷远。
他手指指天:“他虽然昏庸,但没有外戚奸臣,只是格外怕事,灾情之前,朝廷政事都会有首辅,内阁大臣等一起商议,朝廷也还算稳固。”
“只要能活下去,大家并不想打仗。”
灾情来的突然,这时候打仗,吃的都没有,打什么,没人愿意来的。
官府缺人手,文父因为燕中本地人的举荐,暂时帮着官府的人统计燕中定居的居民,成了个外编人员。
这份工作忙的文父整天不着家,但也引得邻居的羡慕,只因文父这个岗位,官府给发米粮。
真真是发到劳动人民的心坎上。
除了获得自己本该有的俸禄以外,文父偶尔还能得到一些内部消息,他一编外人员当然不可能被主动告知,但架不住他耳朵好,时常能听到一些消息。
文父一知道的消息,那文廷远就能知道,然后周瑶也能跟着知道。
“官府打算开仓放粮!”
周瑶都惊了!毛病吧这是,灾情前跑了,灾后来当人,行为真是异于常人。
文廷远也惊讶,但也想得通:“不放粮,那百姓吃什么,现在百废待兴,既要重新发展,又要保持人口,还要让百姓耕地,事情实在太多,且刻不容缓。
吃的这一块官府提供一部分,这样大家也不用担心饿着,有力气种地,朝廷明年才能有税收。”
今年朝廷直接是南边的税收都没了,损失非常大,而明年的税收,则是被内阁官员做了调整,直接减半。
这时候税收惊人,在周瑶看来,减去一半还是很多,可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已经算是开恩了。
燕中这次安排来的的知县还算是个好官,并没有发生之前他们担心的事情,没有赶他们离开,反而直接让他们在这里定居,城外的土地则根据当地村民的人口来重新分配,周瑶他们开荒的地还是归他们所有,甚至因为农人不足,城内的居民都被分到了田地。
周家村也被分了十几亩地,大家都很高兴,地是农民的根,只要能种,没人嫌弃地多的。
分配田地是大事,于是这位知县是亲自带着人来测量土地分配到各村。
在走到山脚下,看到周家村民开荒的地,一个高兴,直接给他们住的巷口改了个名字,叫周家巷。
村长笑眯了眼,因为这个改名,让他们自觉归属了燕中。
官府则是在城门口建了个粥棚,每到吃饭的时间,大家都排队打饭。
并没有把粮食发放给百姓,还是怕有的人人忍不住都给吃了,或者是用其他理由来再领粮食,为了省点粮,这个知县决定由官府建个粥棚,大家来领就行,反正做的是粥,不怕你狂吃。
而田地重新分配后,燕中开启了一段种地的热潮,城里人也开始每天成群结队的去自家地里种粮食去了。
第五十五章 官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