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七个任务完[1/2页]

快穿之不是炮灰的炮灰 似水年华流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自然不会想着当什么改革的急先锋。
      士族高高在上,已经是好多朝代的惯例。
      大乾朝已经立国快百年,也是延续前朝的制度,现在是无法根除。
      想要变革,也要看看情况怎么样。
      在大环境没有觉醒之前,海澜他可不愿意当什么改革者。
      所谓的改革先锋,下场往往是死。
      而且死的很惨烈。
      就算是有皇帝支持也是一样。
      娘曾经讲过一位锐意改革的范文正。
      在改革时,就曾经遭到整个官僚体系的人反对。
      纵然有着良好的品质,和比较好的改革制度,最后依旧是失败。
      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群众基础薄弱。
      这还是对官员最好的朝代,没有抄家灭族这个说法,就算是他的对手不满意,也就是贬黜京城而已。
      当然最后改革还是不了了之,其本人也算是郁郁而终,但还是保全了一家老小。
      遇到记仇的皇帝,那会遭遇更加倒霉的事情。
      皇帝或者主君会直接就找个机会报复。
      比如说那个改革秦国律法的商鞅。
      在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就遭到灭顶之灾。
      之所以被杀,很大的原因就是国君想要除掉他。
      此外,海澜还听说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位臣子看到土地税大量流失。
      就改革求新,实施了《一条鞭法》,将税款大量找回,也算是对朝廷很有功劳。
      可是他的行为,触怒了皇帝,因为皇帝感觉皇权被夺,在臣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办法。
      但臣子死后,皇帝就发作起来,命人抄了臣子的家,其长子不得不自杀以证清白,就是这样,皇帝依旧是没有放过。
      先是把臣子的溢号给废了,又派人把臣子的府邸给封住,让臣子的子孙后代不少活活饿死。
      就是没有死的人,也是被流放,说起来那个臣子的改革,还给皇朝续命不短的时间。
      当海澜听过整个过程后,冷汗都出来,他娘说:皇帝就是这样的居多。
      所谓的明君,真的没有几个,知人善任的更少。
      当年的太宗皇帝算是明君,与魏征以史为鉴。
      看上去君臣相得,甚为和睦。
      但魏征死后,其子和公主的婚约解除,墓碑被砸。
      即使后来墓碑再一次修复起来,但所谓的君臣相得,已经破灭。
      海澜记得娘给他说:你要记住,君就是君,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距离。
      也不要傻乎乎别人一表扬,就忘记自己的身份,你的身后有着自己的家人。
      娘说:她倒是不希望儿子一定要飞黄腾达,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千万不要随意卷入什么改革的潮流。
      一旦改革失败,搞什么清算,改革先锋就是来祭旗的。
      其中关于土地税的问题,余颖还特意提醒了她们兄妹两人。
      除非是在皇朝的一开始,就强令废除所谓的官员不纳税这一条的规定。
      不然想要在大家都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免税时,说以后统统不免税,下场只能是一个,成为公敌。
      就算是皇帝想要保住那个臣子也做不到,说不定还会成为背锅的,成为人人喊打的佞臣。
      成为佞臣后,一个不好就会祸及家族上下,包括妻族。
      对此臣子还不能怨恨皇帝。
      因为他要忠君。
      余颖可不能让这个便宜儿子热血上头。
      一心只想着忠君报国。
      然后被全部士族被视为敌人。
      想要清除眼中钉,那些人可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余颖很明白异类的下场,必然是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她从一开始就想着,怎么让原主的孩子活下去。
      至于其他人想要做什么,余颖并不能管。
      为了完成任务,她让他们兄妹两个人好好读读史。
      绝不能把孩子救出来,他自己就一头扎进改革的大坑里。
      在很多改革中,不是施政方针不好,而是总有歪嘴的和尚念坏了经。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更多的人支持改革,说什么都是白搭。
      想要改革成功,就要让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人清醒过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改革的方向。
      那么,这种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那是大势所趋的成果。
      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改革的良机。
      没有那个氛围。
      不单单余颖是这样认为。
      就是皇帝本人也是这样认为。
      他感叹了一番,放海澜回家去。
      他心里是有点遗憾的。
      海澜太过稳,一点也没有什么热血。
      根本就没有问一下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也许是看出来其中的风险。
      可惜啊!
      他明白,海澜不会成为他手里的一把刀。
      因为他的母亲不会愿意的。
      那个女人活得太过明白,绝对不会让儿子冒风险。
      她在海边,在军中都算是颇有些名气。
      说起来,海氏的功劳真的不少。
      所要的赏赐也是另有作用。
      并没有留给她的孩子。
      皇帝转念一想,有些明白她的想法。
      海澜作为官员,尽心尽力做事自然会晋升。
      如果他本身就不怎么适合当官,还是在比较位置低的地方,比较安全。
      至于女儿要嫁进皇家,根本就不用担心地位问题。
      还不如用皇家的赏赐,给予更需要的人。
      也算是替海家积福,提升一下名声。
      海家的名声现在真的很好。
      这一点皇帝是承认的。
      皇帝不好动海澜。
      好在是海家人少,皇帝不会害怕。
      海家还一直缴纳全部土地税款,怎么看也是大大的良民。
      皇帝觉得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和海家一样交税。
      因为他可是打听过了,在百味书院里,就曾经提到国税款问题。
      也许会有一天,百姓们也会和海家一样的想法,依法纳税,这需要教育。
      这些年来,唐王的庄子里也开始缴纳税金,他们早就经过了洗礼,怎么挣钱。
      他们也发现,虽然国人都喜欢当地主,但不得不承认土地的出息并不高,最大的败笔就是比较靠天吃饭。
      一旦天不下雨,必然是旱得不行,那么田里的庄稼是绝收。
      雨下多了也不成,那是涝了,也是绝产。
      要是没有科学种田,产量什么上不去。
      可以说种田不会发大财。
      认认真真种田,也能走上小康就算是不错。
      跟着余颖种田的其他人,之所以能挣到比较多的钱。
      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良种。
      良种的收购价要和粮食比,高上不少。
      这些年县城附近的百姓们,算是种田人最幸福的生活。
     &nbs

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七个任务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