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出发北平之前,西省的情报人员就汇报给了秦石璜几个重要的信息。
信息的内容也很是简单:随着新秦经济政策的推行,一些当地的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们在暗地里慢慢的组织着反抗力量。
比如向天罡和地煞公司购买军火,组织训练军队等等。
同时,据当时的调查人员的汇报,在逃的达L虽然逃到了印度,但是随着西省的军队的撤离,达L又偷偷地回来了。
而这个人就藏身于西省边境的大城市里,也即是日克则周边。
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秦石璜知道了这些人的小动作,那么把他们抄家斩首不就行了。而且这种方式不是更快速,也更有效吗?
简单的说,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没有过错。
但严格的说,这种举措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攻人先攻心,打蛇打七寸。
毕竟说起来,这些人就是下水道的蛀虫,那么清理这些人随时都可以,但是秦石璜担心:难道只有这些人是在下水道的吗?难道没有其他人吗?
除了害怕有隐藏的蛀虫之外,当时的秦石璜不急速的清理,其实还跟秦石璜希望西省能够尽快的稳定下来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其实和之前的川省的政治改革颇有些同理之处,毕竟牵扯的过多和过大,这似乎是一种不太美妙的事情。
当然了,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当时的秦石璜也处于一个打仗的阶段。
接着清理反对势力,这就意味着秦石璜要放四五万人维稳。而几万人的消耗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同时当时的秦石璜也因为要打武昌保卫战,他也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入到东面的武昌战场上。
因此,种种的原因导致了秦石璜对西省的清理是比较粗略的
~~~~~~
西省,那曲地区东部与昌都地区西北部。
这里是一大片宽阔的草原,草原上都是牦牛和马匹。
这个地区主要居住的是霍尔三十九族。
而这个霍尔三十九族和青海南部的玉树三十九族是亲戚关系。
两个大部落的组成人员都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蒙古人和南方迁徙而来的藏族人。而这种两族混杂局面自然和康熙皇帝的民族治理政策密不可分的。
“汗王,南方的黄教教首传来了消息,他们要我们在七月底举起大旗反抗。”
看了看信件上的内容,现任的三十九族的嫡长子,也即是下一任的和硕特汗国的汗王,克特穆尔对着躺在床上的老汗王说道。
颤颤巍巍的老汗王坐了起来看着克特穆尔。
虽然老汗王看起来很是虚弱,但是他的一双摄人心魄的鹰眼却仍然是让继任者克特穆尔低下了头颅。
“呵呵,对于这件事情。忽,你怎么看?”
忽,在蒙古语中,这是汗王最疼爱的儿子的称呼。
“大汗,我认为我们可以干一把。咱们现在兵强马壮。我算过了,我们麾下一共有两万铁骑,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建立大蒙国。”
大蒙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的前一个名号。
咳咳咳,呵呵呵。老汗王一边苦笑着,一边止不住的咳嗽。
第233章 西南动乱——西省的“鳄鱼”[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