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5章 霜花不上胭脂面[2/2页]

一点芳心两处开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见友乾不说话了,于璐问:“想什么呢?”
      友乾说:“都说侄女随姑,你说你,哪里随了?”
      “是她随我,不是我随她。”
      “你有什么值得人家随的?”
      “我那儿不如她啦?”
      友乾说,“就说这皮肤吧,人家白白的,又细又嫩,碰一下都会冒浆。”
      “我一碰也冒浆呀,你不碰怪谁!”
      “再看看人家的眉毛,又细又弯,要怎么秀气就怎么秀气。”
      “都是假的,我剃了描上一根儿,也细得很!”
      “你看看人家的眼睛,又黑又亮,真的像熟透的葡萄一个样;你再看看人家的腰,轻柔得像柳条似的,哪像你……”
      于璐听丈夫夸侄女好,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再见他的大手摸过来,便用手搪开,身体随之往右一扭,整个身子颤了几颤,便道:“清婉长得是美,像天仙似的,可惜啊,你捞不着了,人家现在成了你的儿媳,你吧,也只有瞅瞅的份了……”
      “瞅瞅也好!”友乾说着,一伸手,又把于璐搬了过来,像搬动大缸,还说了一句,“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天天看着,也不失是一种幸福。”
      听了友乾的话,于璐的一脸胖肉就嘟噜下来了,说:“看归看,你可要控制住自己,可不能做出那伤天害理的事!”
      友乾吹灭了油灯,就吭哧吭哧地喘粗气。
      黑暗中,只听于璐骂了一句,“畜生,你是不是把我当成她了。”
      “何以见得?”
      “我自己的男人,自己不清楚!”
      “你清楚什么?”
      “你何时在我的身上如此卖力过。”
      “你这叫说的什么话…你不是想生…生老二么……我不多卖点力气…什么时候能生产出来……”友乾用一只大手在于璐的身上上下的摩挲……
      摩挲摩挲,就把于璐摸得直哼哼了,“你发誓说,你只爱我一个。”
      “好…我发誓……只爱于璐…一个人……”
      于璐勾画着友乾的脊梁,问道:“是真话么?”
      友乾哄话道:“我虽为浪子…但在做人方面…还是拿捏得…死死的……我只去酒馆…从不去勾栏柳巷这种地方……”
      “你是没钱,有钱你也去。”
      “现在倒是有钱了,我也没出去胡做呀!”
      于璐心里美美的,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你要做那听话的小兔子。”
      “做小兔?”
      “兔子不吃窝边草呀!”
      “好,就做你的小兔子。”友乾嘴上这么说,心中却暗暗使劲,不觉兴头大起,底下痛快出一股激烈……
      ————————————
      注释
      [1]于璐
      于璐,是于老太医最小的千金,他一共有四个子女。
      大女儿于馨和长子于延年是一母所生,所以他俩打小就要好;二女儿于??长得最是漂亮,她母亲是于家的一名家妓;于璐是家中的老小,但长得最丑,是又矮又胖又黑,据说,她母亲生前是一个熬药的胖丫鬟。
      想当年,于家老爷子为皇帝研制壮阳的丹药。成药后,于老爷子先试吃了一粒,谁知吃上不久,便有些把持不住了。他一眼瞅见院子里正在低头熬药的胖丫,就一把抱住了她,并且云雨了一番。
      于老爷子感觉丹药的效力很是不错,便带上一盒进了皇宫。
      敬事房的司理太监问道:“于太医啊,你的药丸为何做的如此之小啊?”
      于老爷子捋着花白的胡须说:“易公公呀,你老有所不知,这种丹药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才可服用。可服一粒,也可服用多粒。”
      “这玩意儿,管用吗?”
      “这么跟您说吧!”于老爷子从小盒里拿出了一颗,递给了老太监,“服一粒,保准你性情渐起……”
      “哎~哎~,你别往我这比划呀,我吃几颗也不管用啊!”
      “哦”于老爷子放回了药丸,说道,“反正,我吧!食两粒,便性情大发;三粒过后,就算是头猪,也行啊!”
      老太监哈哈大笑,“看来,于太医试过?”
      “我家胖丫,近似于猪。”
      ……
      半年过后,于家的胖丫还真的诞下一女,取名于璐。意思是,雨露均沾。
      [2]守孝三年
      历史剧中常有的情节是,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他要辞官回乡服丧三年,这期间不能行婚嫁之事,同时也不能有庆典。
      丧期为什么是三年呢?
      在《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对服丧三年这个礼制在时间上提出了质疑。宰我认为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
      他从人文、自然两方面提出了反对:
      第一,从人文角度来说,君子如果三年不演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礼乐在当时是国家典制,学习后需要时常演练复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从自然角度来说,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古人钻木取火每个季节使用的木材是不同的,因此每年轮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宰我的口才在孔子的弟子中仅次于子贡,孔子在想驳斥他却没有适合的言辞,只能反问宰我,只服丧一年,就食用精致的食物,就穿华美的衣饰,心安否?宰我并没有转变自己的看法,直言心安。孔子对这个学生也很无奈,只能说,心安你就这么做吧。
      宰我走后,孔子有一段话,解释了丧期三年的原因,“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是天下的通例。因此服丧三年,一方面是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对怀抱三年的感恩。
      孔子因此感慨弟子宰我不仁,后来宰我随齐国大夫田常做作乱被灭族,孔子常以为耻。
      那么,守孝三年,真的是三年(36个月)吗?
      三年丧期并不是指三周年,一般认为是25个月,也就是丧期满两年到达三年的这个时间段;也有人认为丧期是27个月,即两年又一个季度。
      不管是25个月,还是27个月,本意是要感念父母的恩德,但这不适合现代的情况,如果父母去世,孩子两年不工作,怎么行?
      元朝时期,皇帝的病亡太过频繁,若新皇帝守孝两、三年,如此长的时间不上朝必定是皇权旁落,便把三年守孝期缩减为二十七天;若大臣的父母过世了回家“丁忧”,也把“守孝三年”改成了“首尾三年”。
      比如说,老人去世后守孝三年从老人去世那一年算起:像从本年的五月份开始守丧,然后经过第二年的十二个月,到第三年的一月份这时候脱去丧服,这就叫做“守孝三年”。
      古代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间须遵守儒家的礼制,谓之“守制”,俗说“守孝”。其家门门框的“堂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或米色纸)条子,上书“守制”字样。守制期间,孝子须遵礼做到如下几点:
      一、科举时代,不得参加考试。
      二、不缔结婚姻,夫妻分居不合房。
      三、不举行庆典,如不能庆寿、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给亲友、同僚贺年,并在门口贴上“恕不回拜”的字条。汉人过年时,在门楣上贴上蓝灯花纸的挂签,贴蓝对联,上书哀挽行孝之词,如“未尽三年孝,常怀一片心”。有门心的一律贴蓝纸,上书“思齐思治,愚忠愚孝”,以代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之类的对联。

第95章 霜花不上胭脂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