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4章 红袖鸾销玉笋长[2/2页]

一点芳心两处开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一片雪花飘落了,落在清婉的脸上,又瞬间融化,变成了一颗泪珠。
      友乾轻轻为她抚去,“真美!”
      “什么?”
      “我说雪花,你可不要多情!”友乾调戏道。
      “哼!”清婉轻轻一跺脚,撒起娇来,“它再美,也会化为乌有,哪比得了我?总在你的眼里。”
      “谁说不是呢?你才是世上最美的花。”友乾低头轻吻。
      就在他低头的一瞬间,清婉又看到了他满头的雪花,恰似白发,便调笑说:“怎么,才一日不见,就想白了头?”
      友乾一把抱住了她,说道:“若与你相守白发,是我平生所愿,喜乐安然!”
      清婉把玉笋般的食指放在了友乾的嘴边,让他不要做声……
      两个人的快乐,怎能俏无声息?
      清婉告诉友乾:“快,带我离开!”
      友乾知道清婉想喊,便抱着她的小屁股悄悄出了东厢……
      两步远的路,友乾足足走了一杯茶的工夫,他上了台阶,用清婉的后背,轻轻地推开了正房的门。进屋后,他又提起后腿给掩上了屋门。
      清婉只觉得有两只毛茸茸的大爪子搭在了她的后身,吓得她是一阵尖叫,并拼命地往友乾身上蹿……
      友乾抬起腿,踢了出去,骂道:“一边去!”
      清婉回头查看,却是自家的那条大黄狗。可能是,傍晚打雪仗时没有尽兴,现在上来讨扰清婉。
      大黄狗挨了友乾的一脚踢,便哀叫了一声,夹着尾巴低头蜷缩在火盆[1]的旁边,趴下去再也不敢动作了。
      友乾放下了紧紧盘踞在自己身上的清婉,走到火盆前,蹲下,放了几块木炭进去,顺手拿起旁边的那把火箸,拨了拨火盆里的炭火,细细的火星瞬间飘了起来。
      他又起身寻来了他经常铺在火盆前坐着喝茶的那块地毯,盘坐了上去,让清婉坐进他的怀里,箍着她,望着盆子里的火光。
      熊熊的炭火似爱的火苗,在不停地蒸发着他们……
      ————————————
      注释
      [1]火盆
      火盆是指盛炭火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
      据说,火盆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古代,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元明清时期是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有约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乾隆曾有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古人的“暖”来自于“取”,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在没有集中供暖、电热毯、暖宝宝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抵御寒冬的呢?
      (1)经久不衰的原生热源:火坑、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
      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没条件的,就用泥盆。其实,两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卖炭翁也是“取暖”文明下的职人,炭火之薪,是最起初的供暖能源。
      (2)老祖宗也有暖手宝:手炉、足炉
      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本诗中,白老先生暴露了两个御寒的小秘诀——喝酒和火炉。
      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会采用的一个小方法,虽不一定科学,但饮酒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短暂时间的取暖还是可以的。白先生用火炉来暖酒,酒来暖身子,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绝妙取暖办法。
      火炉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3)冬日办公居家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这暖炉。
      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专门讲述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4)川味十足的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古人可比你有创意!古书《三辅黄图》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壁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冬天置身其内,有御寒保暖之效。
      以花椒为保温涂料的方法更为后人所效仿。《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而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这样的房间果然川味儿十足!
      (5)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火墙
      古时帝王的取暖,更是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
      从明代开始,皇宫里为了取暖,设了“惜薪司”,这就是最早的“供暖办”了。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
      火墙的具体取暖原理,可从右图了解。总之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简直就像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中央空调一般。
      (6)精神驱寒法:九九歌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
      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
      在古时,民间还相继流行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一到入冬,有的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谓之《九九消寒图》;还有的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叫《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格子满则寒消。
      (7)宫墙
      宫墙是紫禁城内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而且,宫殿的墙壁和屋顶大都建的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第94章 红袖鸾销玉笋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