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纪绪后背上的泥手印,清婉笑道:“你这是到哪儿鬼混??!?”
纪绪转过身来,怒视着她,“姐姐是有涵养的人,怎能从您的嘴里说出如此粗鲁的话语?”
清婉笑道:“鬼混,是粗鲁话么?”
“不是吗?”纪绪说,“还有比鬼混更粗鲁的事儿?!”
清婉笑道:“我是问,你后背上的手印是哪来的,是不是前天鬼节,在哪儿碰上一个女色鬼,不留神让她一把抱住了你,把手印留在你的身上。”
“女色鬼倒是没碰到,男酒鬼到碰到一摞。”纪绪告诉她,“是修染兄,天天喝得是稀醉。这不,昨天送他回家,一不小心就掉进他家门前的小水沟里,我好不容易才把他拖上岸,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背回家……那大高汉子,可把我累得够呛……”
听到修染掉进沟里,清婉不由得一振,为了掩饰自己的慌张,抬手摸着纪绪后背上的泥印子说:“是…是什么样的臭…臭水沟……以致于…你背上的印子…至今未干……”
纪绪问:“没干?不能吧!”
清婉道:“真的,没干!”
“哦~”纪绪解释说,“可能门前的那条沟是一条泔水沟,你想,全是油腻,怎干得了?”
清婉一听是油印子,就说道:“你快脱下来,我到荷塘去给你洗洗,否则干透了,就洗不掉了。”
“那就劳烦姐姐了!”纪绪赶紧脱下了长衫,又道,“我去房间换件新衣服,我还得去见揭大人……哎~,姐姐,你不去见你的大姑父吗?”
“我才不见呢!”清婉道,“我一辈子的幸福,都让他一家人祸害没了……”
————————————
注释
[1]老师
词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做人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
责任: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
含义: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
例证: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中,“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什么?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函丈:这词源于《礼记.曲礼上》中的‘席间函丈。函是容纳的意思,学生与老师讲问,彼此之间应该留有一丈左右的距离,以便尊者有所指画,故可以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中,“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中,“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中,“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中,“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中,“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中记载,“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这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中,“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2)学生如何自称?
学生一般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中,“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中,“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
“业”字的本义是木版,古时老师授课,将要讲的篇章写在“业”上,《礼记.曲礼》说“请业则起”,意思是说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身,因此,学生称老师为“业师”而自称“受业”。
一般来说,只要同一时期、在同在一学校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有师生的名分。老师如何称呼学生,要看彼此在学问上有无直接的授受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这里的“弟”是“弟子”的意思,与兄弟之弟无关,古代师生称“师弟”,学生如若见到老师的这种称呼,千万不要误解。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
例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顾颉刚是北大的学生,彼此有师生的情谊,所以,胡适在给顾颉刚的书信中称之为“兄”;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广平兄”,许广平不解其意,回信表示不敢与鲁迅兄弟相称,其实鲁迅并没有称兄道弟的意思,“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呼罢了。
老师给学生的书信,落款一般只写自己的名字。同学之间的称呼,则可以视进入师门的先后,以学长、学弟、学妹,或者师兄、师弟、师妹相称。书信往还时,也有用比较雅气的叫法,称“砚兄”之类的。
第84章 归来仿佛心更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