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没听说过呢,这就是为你酿的酒。”
“干嘛为我?”
“你看这名字,莲花白。一听就知道这款酒一定与莲花有关,是最适合你这种清雅的女孩子喝的。”友乾看着清婉的俏模样,又补充说,“这是一种保健酒,它使用莲花蕊做原料,加入当归、熟地、黄芪、砂仁、何首乌、广木香、丁香、川芎、牛膝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酿造而成……我的‘天神大文豪元好问,对此款酒是推崇有加……”
“你喜欢元好问?”
“是啊!不过我不喜欢他写的诗词,而是喜欢看他写的志怪小说——《续夷坚志》,住一会儿,我讲鬼故事给你听……”
————————————
注释
[1]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说起老北京小吃,那是说上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没有老北京人不喜欢吃的,而且北京的美食文化可谓是全国之首,汇聚国内外各种美食小吃于一体,让国人在北京都能吃到自己家乡的味道。有的吃货就想说了,来北京,当然要吃当地的美味,才不枉来一次,那正宗的老北京小吃,又有哪些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老北京十三绝”。
一、驴打滚
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为什么要叫它做“驴打滚”呢?
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是约定俗成。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豆馅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黄豆面入嘴后可以不嚼,细细品,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二、艾窝窝
又称江米团,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为何叫“艾窝窝”呢?
这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了。
成品艾窝窝外观球状,颜色洁白类似雪球。其制作方法是以糯米饭搓入蒸过的熟面粉晾凉后,按扁为皮;包裹白糖、芝麻、核桃仁、瓜子仁、青梅、山楂糕等混合成的馅,但是馅料没有硬性准则。艾窝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钙、磷、?,老少咸宜。
三、糖卷果
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软绵香甜,十分可口。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四、豌豆黄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
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黄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五、糖耳朵
又称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六、糖火烧
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七、面茶
面茶是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的面类名吃,一般冬、春季食用最多。是一种以黄小米粉为主料的粥。主要是把炒芝麻、麻油、麻酱、盐和黄小米粉煲成粥状物。面茶还可加白糖制作成甜味面茶,一般常作为早点、夜宵。
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喝面茶的人越来越多,问其缘由,答得更是干脆,一为开脾健胃,二为过过口瘾,三为晨练充饥。
八、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他们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九、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美食,很受老百姓爱吃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十、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其主要食材有面粉、奶油、白糖,香浓美味,是北京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十一、蛤蟆吐蜜
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十二、姜丝排叉
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
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榛ǎ?榕挪妫???醯幕ǎ?淮笠话?恼ㄅ挪妗!毙『⑻?搅耍?嘞不度ヂ颉
姜丝排叉,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蒸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莱是必不可少的。“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十三、炒肝
根据记载,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
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第65章 半亩方塘一鉴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