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是多?爹爹不但是暮羽的亲爹,也是慕凡的亲爹。甄姨娘当初就是因为我娘的一再坚持,才被迫住在外宅的,到如今都没有个名分。我娘过了‘周年,爹爹定然会接甄姨娘回家扶正。到那时,怎会有我弟弟的好果子吃?”
修染一听,没了笑脸,问道:“你的意思,是不跟我走了唠?”
清婉默默地点了点头。
等了近一年,到最后是如此结果,修染顿时傻了。
清婉轻声说道:“你也别在这儿等了,赶快回家,找个好姑娘,好好过日子吧!”
“不,我不会娶别人的,我就要娶你。”
“可,可我不想再嫁了呀!”
“为什么?”显然修染有些着急。
“我娘临走时告诉我,‘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你可知,贞节,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你,你原先可不是这样说的呀!”修染觉得清婉没有把真正的原因告诉他,便道,“我知道,这不是什么理由,照顾小弟,也不是理由,嫁给我,我同样可以抚养他……我知道,妗子刚刚去世,你的心情不好,我不该此时来催促你私奔……这样吧,你先回去,我们都静心好上想一想,过一段时间,我们再聊此事……”
“你就别在这儿住了,万一让他们甄家发现,岂不糟糕?”
“我会小心的。”
“我求求你,你还是走吧!让我过几天清闲的日子。”
看到清婉下起了逐客令,修染很是心凉,他赌气地冲进了自家大门,把门用力地摔了回去。
清婉在门外说:“表哥,你可不敢任性啊!”
修染在门里吼了一句:“你总得让我带走行李吧!”
————————————
注释
[1]香山
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距京城约20千米,全园占地面积为160余公顷。园内香山地处西山东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其峰峦层叠,涧壑交错。主峰香炉峰海拔575米,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南向侧岭伸展直达红山头,北面侧岭至青龙桥头。
香山与东面平原上的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约略在一条东西轴线之上。香山、玉泉山两山布之湖上,卓锡、丹泉吐之山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迹甚多,近在几席。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
(1)名称由来
“香山”的得名,历史文献中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来自于民间,据说早年间香山上曾栽种有大面积的杏花,每年花期一到,这里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其二则是来自《香山永安寺记》,这里面讲到山中有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和寺庙里烧香的香炉很像,因此这座山便因香炉形状的石头而得名。
(2)建设沿革
唐朝:关于香山寺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妙高堂(香山寺中的一座建筑),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
金朝: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金世宗完颜雍的提议下,将原有的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为一,并重新命名为“大永安寺”,《金史.世宗纪》载:给田二千亩,栗七十株,钱二万贯。后来金世宗的孙子金章宗继续在这里大兴土木,并经常到此游赏。《顺天府志》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永安寺:“上院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曰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览,到了元仁宗在位时,将永安寺更名为“甘露寺”。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创建碧云庵。
明朝:明代时香山及大西山一带被划定为皇家陵寝区域,专门埋葬早殇皇子、公主以及部分皇帝的妃嫔。正统六年(1441年),司礼太监范宏出资七十余万,“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明世宗嘉靖皇帝曾至此游览,并称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神宗万历皇帝曾至此登高远望,并题写“来青”二字,为香山寺旁的来青轩。
清朝:清乾隆十年(1745年),香山的园林营建工程正式展开,而香山寺的扩建工程也在同一时期进行。经过扩建后的香山寺与其周边的宗镜大昭之庙、碧云寺、卧佛寺共同构成了清代西山一带的佛教寺庙建筑群。而香山寺也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的格局。
其中乾隆帝钦题并赋诗二十八处,被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乾隆帝赐名“静宜园”。香山、静宜园占京西“三山五园”中一山一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包括静宜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内的大量珍物劫掠一空,建筑几乎全部焚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劫掠,一代名园瓦砾遍山,几近荒废。
(3)梦感泉
相传,在七百多年以前,香山有一只金鹿,金章宗得知此事亲自上山捕捉。转了半天未见金鹿踪迹。时值正午,他又累又渴,便依着一棵树合眼睡了起来。睡梦中见到一只金鹿突然出现在眼前,他急忙拉弓连射两箭,都射到了地上。而金鹿也不见了踪迹。章宗恼怒之余拔起地上的两只箭。箭刚拔出,两股清泉便从箭孔中涌出。这时一阵凉风吹过,章宗从梦中醒来,于是命人在地上挖,果然挖出两股清泉。章宗大悦,赐名“梦感泉”。
第37章 楼上四垂帘不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