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章 闲教鹦鹉念郎声[2/2页]

一点芳心两处开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5月27日。”
      “什么是预产期?”
      “就是生小孩的时间。你让他于此日的前15天就在我家周围守候,等他们把孩子一带出家门,就想办法劫走。”
      “可是,”好好担心道,“我三哥对那‘也先铁木儿恨之入骨,他怎肯去救仇人的孩子?”
      “这不是仇人的孩子。”清婉羞涩地说,“是我…和你三哥的。”
      “三哥的?”好好有些意外和惊喜。
      “当然,光凭我红口白牙这么一说,不光他不信,恐怕连你也不信。”
      “我信,我信!”
      “你信管什么用,关键是让你三哥信。”
      “怎样让他信?他又不是小孩!”
      清婉笑了笑,“你去告诉他,我的月信日是每月的二十日左右。”
      “清婉姐,什么是月信?”
      “你还没有吗?噢~,你还不到年龄,还得再过个三年五年的。”清婉笑道,“月信就是女孩子到了‘金钗之年,每个月都有几天‘不利索。”
      “谁不利索?”
      清婉笑道:“自己…你自己不利索…就是下边…肚子下边…哦…就是肚子疼……你不是小精灵嘛!怎么连这都不明白?”
      “我觉得三哥也不会懂。”
      “他是男人,自然不会懂,你就告诉他我的月信日期就行了,要是他想知道详情,就让他去问他家的大丫鬟。”
      “噢~我记住了。”
      “你关键要告诉他,我八月份的月信没有来。”
      “没来,去哪儿?”
      “去你大姨家,吃好吃的去了。”清婉剜了好好一眼,笑道,“这小东西,什么也刨根问底儿……”
      ————————————
      注释
      [1]词牌
      词,即歌词,最初是用来伴曲而唱的。古人写词,分为“按词制调”与“依调填词”两种,其中的曲调,又称为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限定了词的字数、句式、平仄、韵律。
      五代十国时期,词已经很完善,出现了很多大量的优秀的作品,而且词牌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我们,词是由词牌和标题所组成,譬如《西江月.梅花》,前面的“西江月”是词牌,这是固定好了,后面的“梅花”才是标题,而这种格调通常也是固定了。一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出现填词,只有极少部分的文人会重新创作,以此形成新的词牌。
      词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到了五代十国之后,词的形式越来越成熟,经由唐朝诗人的潜心创作,也就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接地气,所以五代十国时期像南唐后期李煜、牛希济等人,那都是当时名气比较大的词人,他们的词在前人的基础又有所创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感人肺腑。
      宋朝之后,随着词的发展完善,词调逐渐固定下来,通常不再创作新曲调,“依调填词”便成为了主流。如此一来,了解词牌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词牌的数量。
      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入不韵、平起首句入韵),而词牌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比如我们常见的:《蝶恋花》、《定风波》、《卜算子》、《一剪梅》、《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浣溪沙》、《渔家傲》、《虞美人》、《鹊桥仙》、《永遇乐》、《采桑子》、《生查子》、《菩萨蛮》、《醉花阴》、《相见欢》、《水调歌头》……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第二,词牌的来源。
      词牌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种——民间曲调和文人创作。比如,我们熟悉的《西江月》、《卜算子》、《蝶恋花》、《菩萨蛮》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曲调,而《渔家傲》(晏殊)、《鹧鸪天》(宋祁)、《江城子》(欧阳炯)、《如梦令》(李存勖)等则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词牌。
      第三,命名方式。
      词牌通常以摘取文中字的方式进行命名。
      比如,《忆秦娥》这个词牌是由唐朝大诗人李白首创的,他的原词第一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遂得词牌名《忆秦娥》,又称《秦楼月》。
      又如,《如梦令》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自制曲目,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通常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反推出该词牌的首创者——词牌与词意相关,通常为首创,词牌与词意无关,通常为按调填词。
      比如,《雨霖铃》又称《雨淋铃》,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蜀地,赶上霖雨连下十数天,又在栈道中闻见铃声,由此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而我们熟悉的柳永的那首《雨霖铃.寒蝉凄切》,虽然是《雨霖铃》的正体,却并非该词牌的首创,而是按调填词所得。
      但也不是所有词牌名都摘取于首创词作,比如我们熟悉的《忆江南》,词牌名源自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中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但是,这首曲子的原创却并非白居易,而是唐朝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原调本名为《谢秋娘》,只因白居易的填词过于出名,遂改为《忆江南》。
      也有的词牌名不是取字于原词中,而是取字于相关诗文中。比如,《青玉案》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如,《点绛唇》取于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再如,《满庭芳》取于柳宗元《赠江华长老》诗:“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还有的词牌名原本就是词的题目,后来创作者沿用人家的调子填词,遂把原标题作为新词的词牌名,比如《浪淘沙》原作咏的就是浪淘沙,《踏歌词》原作咏的是舞蹈,《抛球乐》原作咏的是抛绣球,等等。
      但是,摘取文中字只是词牌的主流命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另有多样化命名方式。
      比如,《苏幕遮》的意思是“西戎胡语”,因为这首曲子源自西域龟兹国;《念奴娇》中的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所以后人用其名为词调;《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中的“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卜算子》就更有趣了,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综上,词牌只是词谱的代号,同一个词牌名的词,只是字数格式、平仄韵律完全相同,即唱出来是一个调,但具体内容与词牌却可以完全没有关系,《忆江南》可以不写江南、《虞美人》可以没有虞姬,《雨霖铃》也可以不下雨。
      最后,我们聊一聊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这是一首很感人的作品,整首词句句充满了忧愁,写得也是很凄美;当时词人遭战乱流落到蜀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朋友,于是他伤心不已,用这首词来表达对于爱情的向往,还有那份深沉的相思之苦,借用了“红豆”和“新月”来抒发那份情感,也就使得这首词有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读来也是催人泪下。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K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关于牛希济的生平没有任何的记载,据说是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遭遇战乱,后来流落到四川,那一时期他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在四川一直流浪,所以在文学上却迎来了创作的爆发期,写下了无数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这首《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正是写于四川,词人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还有孤独之感,也就使得这首词句句凄美,句句感人至深。
      上阕主要是写情,无非是突出一个“情”字,流落到异地他乡,那份失落和孤独,可以说是不言而喻;此时正是夜晚,外面正好有一轮明月,它弯弯的样子好你是女子的眉毛,始终是没有要圆的意思,一直就是弯月。最不忍心去看红豆,看过了红豆之后生出了更多的忧愁,使得满眼都是相思的泪水,毕竟我每天都在思念着你。
      下阕重点是在描写相思,突出的正是一个“愁”字,与上阕可谓是遥相呼应,也让整首词更加立体;我整天都在劈核桃,那人就像是核桃仁,紧紧地镶嵌在了核里,好像就是在我心间一样,始终是难以分离,也无法再忘记。两朵在墙壁外面相望的花,迟早有一天是会相接在一起,这就好像是我们之间的爱情,我们也总有一天是会相见,从此我们也就永远也不会再分开,一生一世在一起,直到海枯石烂。
      牛希济在这首爱情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其实一点也不逊色于后来的宋朝的文人,无论是上阕写情,还是到下阕写相思,那都是力透纸背,只用了那么寥寥数语,便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绵绵的爱意,还有对于远方恋人的相思之苦。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来说都一样,爱情在刚开始的时候变得很美好,可是久而久之,爱情会成为一种负担,会让彼此都深深地陷入到相思之苦中。而牛希济也是通过“红豆”和“新月”来表达,也就使得这首词每一句都感人至深,每一句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第28章 闲教鹦鹉念郎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