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章 朱门酒肉多如臭[2/2页]

一点芳心两处开 谁家翁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柳郧的正义之心,说道:“凶僧不法至此,纪纲法律扫地尽矣。我身为朝廷重臣,怎能贪生怕死,不敢仗义执言,宣布他们的罪恶呢?若如此,我还有何颜面置于朝班啊!”
      他把宋文瓒搜集来的僧徒罪行,立刻写了一份抗疏,奏道:“有臣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而迫逐男子,奸污妇女。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三月,往返八十五次,用马至三百四十余匹,较之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驿户无所控讨,台察莫得谁何。且国家之制圆符,本为边防警报之虞,僧人何事而辄佩之。乞更正僧人给驿法。且得以纠察良莠,毋使混淆,是所以肃僧规,即所以遵佛戒也!伏乞陛下,准奏施行。”
      这道奏章递了进去,皇帝仍复之不问。
      僧徒见柳郧的参奏都不生效力,更是胆大妄为起来。他们非但不收敛自己的劣迹,而且还深恨柳郧和佛门作对。
      众僧徒便商议说道:“柳郧,这个坏东西,竟敢参奏咱们,我们碍他什么事儿?若不设法加以儆戒,此端一开,就怕他们什么官儿都要来弹劾咱们了……皇帝虽然把这道奏章留中不发,但是柳郧这狗东西并没有获罪,咱们白白的被他胡咬了一口,若就此罢手,我们佛门的威风,帝师的光彩,岂不被他削尽了吗?这件事决不能这么放手,须请帝师献一献手段,使柳郧不能再列朝班,方可以惩一儆百,免得再有人前来无风作浪,寻咱们的晦气……”
      ————————————
      注释
      [1]民谣
      有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
      比如表现自己或他人在餐座上的英雄气概,酒徒们振振有辞: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
      比如形容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社会上一时流传: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
      这种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就叫“顺口溜”。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
      其实,把这种世间流行的语言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
      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1.语音方面
      新民谣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如新民谣“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同一个韵母,是极标准的押韵形式,加上句式排列整齐,念起来觉得特别响亮动听,如果换成无韵的同义手段表达相同意思,比如说成“50年代全民炼钢铁,60年代全民度荒灾,70年代全民下农村,80年代全民做生意”,效果就会差得多。
      新民谣在语音上的第二大特点是,节奏鲜明,富有极强的节拍感,一般是两字一拍,也有一字一拍或三字一拍的,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在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四字句,二二式: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
      五字句,或二二一式,或二三式:嘴里\/没有\/味,开个\/现场\/会;家里\/伙食\/差,下乡\/去检\/查;要想\/加个\/餐,办个\/训练\/班。
      2.词汇、语法方面
      新民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用词精当,鲜明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
      例如:穿着料子,挺着肚子,拖着调子,画着圈子。
      (2)句式整齐,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从上面所举的众多例证看,新民谣在组句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讲究句式排列整齐,语句与语句之间多用相等的字数、相同的句式,甚至连词性的对应都注意到了,如:花大笔大笔的钱,流大把大把的汗,毁大片大片的田。
      (3)搭配异常,看似不合规范其实自有奥妙其中
      新民谣中,有些句子按照逻辑语法标准,是有毛病的不能搭配的,如:工商吃摊子,税务吃厂子,交通吃车子,公安吃裱子,学校吃孩子,组织部门吃章子。
      (4)省略甚多,民谣自身特点所致
      新民谣中,不少句子看上去没有“脑袋”——缺少主语,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临走拍拍肩,以后好好干。
      3.和语音、语法相比,当代新民谣更大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修辞上面,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格的成功运用。从比喻、借代、双关、夸张、仿用到排比、对偶、顶针、回环、反语等等一系列的传统修辞格几乎全用到了。

第22章 朱门酒肉多如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