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太子妃娘娘,当下正值农忙时节,朝廷需要用银子的地方还有很多。
臣以为银子不在多少,应当上交国库由朝廷统一调拨。”
文武百官似乎都赞成户部尚书的提议。
郭渚云站在离太子妃最近的地方,他既没有跟其他大臣交流意见,也没有给太子妃任何眼神只是规规矩矩的站着。
楚颜昭、左青阳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他们并不知道太子妃唱的哪出?
嗡嗡的议论声稍有停息。
太子妃面色为难的看着谷元煜说:
“谷尚书所言极是,起初本宫也是这样打算的。
只是你也清楚建造,修缮,装饰每一个增设的观礼台花了不少银子,还有皇城内外的花海每一株都是花了真金白银的,就连茶叶也都是现买的。
如此一来,收支相抵就不知道能剩多少?”
“那您的意思是入不敷出?”谷元煜迷惑的问。
太子妃不语。
谷元煜这才想起来,太子妃只让他记录消夏会筹备期间的日常开销事务并没有让他参与银两的入账情况。
从目前来看支出是大头,也许最后真的所剩无几了?
那太子妃方才还说要给朝廷上交银两,话锋一转怎么又没银子了?
正襟危坐的皇上疑惑重重的看了谷元煜一眼,随手拿起手边的奏折有意无意的翻着,不理会站在原地的太子妃。
谏言司孙韬孙大人一遍遍的摸着胡须,斑斑点点的脸上布满了褶皱,本就不苟言笑此时的神情愈加沉重。
他想着那样大的盛会皇室不给太子妃一木一瓦也就算了,还惦记着她手中的银子,此举非君子所为!
金銮殿内的空气变得微妙而沉重。
有一些人认为,太子妃借黎民百姓之口找皇上讨要举办消夏会亏的钱。
还有一些人认为,皇上赏了唱戏的,赏了赢得比赛的,赏了工部,唯独对太子妃的功劳闭口不提,所以太子妃亲自讨赏来了。
这时,太子妃朝皇上福了福,平静的说:
“父皇,儿臣认为银子不在多少,重要的是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使一两银子也该谨慎使用。”
“太子妃打算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上嘲讽道。
“天朝将士们守卫天朝基业可敬可佩!
那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将士们很多人都尸骨未寒。
他们最牵挂的人也许就是家中父母妻儿过得可曾安好?”
太子妃不在乎皇上的态度,也不在乎周围大臣们的另眼相待,她今天能站在这里就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延续子桑将军的大将风范。
“此次消夏会儿臣请到的一些忠烈将士的家人一起来观礼,无意间听到他们说因为家里失去了唯一的指望有病没人看,有水没米。
所以儿臣想用这些银子去补贴这样的住户,从而让更多的七尺男儿敢于为国拼命无后顾之忧。”
一切忠厚的朝臣们无不称赞太子妃胸怀天下的这份气魄,纵观朝野有谁还能记得起那些战死沙场的忠烈?
兵部尚书袁汀不乐意了,这本就是兵部自己的事情。
太子妃堂而皇之的在朝堂上公然讨论这件事,显然没把他这个兵部尚书放在眼里,冷面说道:
“臣以为太子妃你多虑了,朝廷厚葬忠烈之士同时也会给他们家里人一笔钱,人人称赞皇恩浩荡!太子妃您又何必多此一举?”
“皇恩浩荡绵延不断,何来多此一举之说?”
袁汀一介莽夫被伶牙俐齿的太子妃堵的说不出话来,憋红了脸愤愤不平。
“区区几两银子就敢扬言为国分忧大言不惭!”
林泊悄悄说了一句,话虽轻刚好传入皇上耳中。
皇上再三思虑,今日太子妃来到朝堂上说着大义凛然的话跟当时春风得意的子桑翎羽在他面前说话时的样子,一模一样。
此前,他早就听说,子桑翎羽每年都会抽身去那些忠烈之士家中探望,仪表堂堂的左青阳也离不开子桑翎羽的栽培。
而今,他们父女忧国忧民的样子让他觉得别扭,不过也没多少日子了,既然子桑翎羽的女儿想要子承父志,替朝廷分忧,他何乐不为?
“太子妃宅心仁厚既然想要把消夏会上的银子用到忠烈之士的家庭上,朕准奏!你就看着办吧!”
“儿臣叩谢父皇圣恩!”太子妃行跪拜大礼。
袁汀斜眼瞧了一眼,心想巧言令色的把戏谁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子妃拿什么去做这么宏大的事情?便问:
“太子妃,臣有一事不明还请赐教,消夏会入不敷出您打算如何补贴忠烈之士的家?不会只是说说而已的吧?”
第167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