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白岩镇才走没多久,顾音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大喊:“前面的同志,于兵她媳妇……等一下……”
顾音站住脚不解地回头看去,一辆驴车正在缓缓驶来,喊顾音的就是驾驶驴车的一个瘦巴巴的老汉,五六十岁的模样。
转眼驴车来到顾音跟前,顾音回忆了一下并不记得自己认识这个人。“你是于兵他新媳妇吧,我也是三里屯的,咱们一个村的。”这老汉热情的很,“快上来吧,我带你一程。”
泥土路坑坑洼洼的,坐在车上颠簸的厉害,顾音有些难受。
途中顾音也了解到这个老汉是三里屯生产队大队长的父亲,姓王,他平时管着队里的牲口。喂牲口算是轻松的活,都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人干的,要不是他是大队长的爹,怕是很难抢到呢。
一路上,顾音从这个老汉嘴里听到了不少三里屯乡亲们的闲事,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于兵和他前妻的。对人家后去的媳妇说前妻的事确实有点不太礼貌,不过王老汉并没坏心,他还劝顾音踏踏实实和于兵过日子,说是于家虽然人老,但是都肯下苦力,日子肯定过得不会差。他还嫌弃知青不踏实,这一恢复高考,附近十里八乡在乡下结婚知青,没几个回城带上丈夫或者妻子的,有些狠心的甚至连孩子都抛下了。
顾音却觉得这是这个年代无奈。当初城里的学生们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地下乡插队、建设农村,却没想到来时容易,回去成了一件难事,他们在一年又一年的辛苦和寂寞中中磨灭了希望,最后只能在农村扎根,做好一辈子留下的准备。
如今有了回城的机会,自然不愿意再留在这里,只是他们自己回去都还困难重重,更何况他们的配偶呢。不过顾音想着有些人可能是真狠心,但大部分人可能只是想先抓住回去的机会,再慢慢想办法把配偶和子女带回去。
“谢谢王叔。”回到三里屯后,顾音向王老汉道了谢,便朝着于家走去,不成想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于家院子里围了一堆人。
看到顾音回来,众人纷纷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她,对它指指点点。
“怎么了这是?乡亲们怎么都来了?”顾音很是疑惑。
院子里一静,邻居家的大嫂不屑地撇了撇嘴:“你还有脸问呢,咱们大家伙儿可是都知道你做贼了。”
做贼?顾音觉得莫名其妙,该不会于家几人又要闹什么幺蛾子吧?“我刚回来,不知道发生啥事了,能不能请大家把话说清楚?”
此时,一个正拉着于婆子不知道说什么的大婶瞪着顾音:“说啥呀,我们可都是亲眼看到钱从你床底下翻出来的,你偷了钱别想不承认。”
听到大婶的话,围观群众纷纷附和。
“我也看到了,那些钱就压在她的褥子底下。”
“年纪轻轻做什么不好,非要来偷。”
第56章 年代文小姑子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