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垣当即带着忠伯找到马钧,开口问道:“德衡,那印刷之法,你可寻到解决之道?”
王垣曾经希望在这个时代整出印刷术,但无论马钧怎么努力,都没能解决蔡侯纸印刷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纸和墨,都还存在太大的进步空间。
书写不是问题,但印刷之时,只能印出一滩墨迹,难以辨别文字。
马钧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王师,我许久没去钻研过此事了。”
马钧本身爱读古文,喜欢研究木制器械之类的机关。
虽然在王垣的指引下,马钧拓展了蒸馏、冶炼之类的技能。
但要论成果,马钧现在最大的成就还是那新式织棱机和改良的水车。
王垣也知道欲速则不达,马钧一人在自己府上两年鼓捣出这些玩意,已经很不容易了。
王垣柔声宽慰道:“此事倒也不急,德衡,你会蔡侯纸的制造方法吗?”
“这个不难,此前我在鸿都门学的典籍中看过,还曾经去洛阳的工坊看过。”
“那你便先建一个造纸工坊,研究一下造纸技术吧!”
“王师要蔡侯纸的话,可以在洛阳买来便是,怎么要建一个造纸坊?何况我担心我技艺不过关,误了王师的事。”
“不急,你照着蔡侯的方法摸索一下,我让甄俨去寻个会造纸术的工匠送过来。”
马钧闻言,微微点头,说道:“王师,为何你知晓这么多事,却不直接告知我该如何去做呢?”
“我只知道大体,这些具体的事,我不知晓,便不会说。自己半桶水,一知半解还在指手画脚,贻笑大方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还会害人!”
“王师过谦了,王师学究天人,只需一言指引的方向,若是能出结果,便足够成就青史留名的功绩了。”
王垣笑着拍了拍马钧的肩头,说道:“你一人主持这么多事,也太过辛苦了。此次酒庄开设蒙学,你也可以从中挑选几个有资质的,伴你左右,为你分担一些。”
汉末三国时期,虽然还没有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地步,但靠着这种革新生产技术青史留名的,也只有马钧一人。
虽然还有诸葛亮、刘晔这种大牛有发明改良器械的能力,但这都是在他们其他功绩外的附加题。
真正纯粹的技术博士,只有马钧一人!
马钧当即感谢道:“多谢王师关怀,若有合适之人,钧定然会倾囊相授,以佐王师之功业。”
马钧虽然痴迷技术,但也发觉王垣让他革新的技术,从文教转向了更广大的天地。
起初,马钧因为一个划时代的合订书册,被王垣推崇的创新所吸引,投身王垣府上当门客。
随后,王垣对马钧自身的研究不余遗力地支持,并且指引马钧发现更多奇妙之事,这都让马钧对王垣的感激之前不断加深。
士为知己者死!
王垣让马钧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与意义,那马钧便会全力以赴,去完成王垣交待的每一件事!
王垣特别叮嘱道:“造纸坊做好了之后,不要拘泥于蔡侯纸的原料,你多试一些并州本地的材料替代,用这些新纸,再去试验印刷术。”
王垣依稀记得,山西汾阳附近,有一个地方出名纸。
蔡伦的蔡侯纸是麻纸,虽然书写无碍,但在墨不行的情况下,印刷效果实在太差了。
而并州这个地方产的名纸,则是绵纸,比蔡伦的麻纸,要细腻许多。
或许,印刷术的突破点,就在这纸张的改良?
第233章 筹备蒙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