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持足够了。
      两人走到外面,金纯就要告辞离开,却被杨轩给叫住。
      “金尚书,留步!”
      “侯爷还有事?”金纯停下脚步,回过头。
      他和杨轩的交集并不多,杨轩行为处事的方法他很不认同,而且刚刚在宴上,杨轩那种毫无形象的样子,也让金纯心里有很多槽想吐。
      听说他还是宋濂大儒的学生呢,怎么一点礼仪都不懂?
      当然,他也不会蠢到说这些得罪人的话。
      虽然杨轩这个人很不着调,缺点也很多,但他身上的那些功劳,却是实打实的。
      基于此,金纯对杨轩谈不上厌恶,但也没有多少好感。
      毕竟,杨轩当廷斩杀数十名文官的场面还犹在眼前。
      “金尚书觉得于廷益此人如何?”
      杨轩开口问道。
      “是个可造之材!”金纯说道,紧接着又在心里补充:就是太年轻了,锋芒毕露。
      “我也觉得如此。”
      “就是官场复杂,他还需要磨练一番才行。”
      杨轩点点头,道。
      “今日醉酒谏言,想必陛下已经记住他了。”
      闻言,金纯不由多看了杨轩一眼。
      他怎么觉得,今天这事好像是杨轩故意搞出来的。
      “陛下圣明,并未计较。”
      “不过还要看看陛下对他的安排。”
      金纯朝着御书房的方向拱了拱手,道。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中的一甲进士,都会进入翰林院,状元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职。
      这个官职的主要职责是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别看这个职位不高,也无关国计民生,但要是想往上爬当大官,那么这段经历就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接下来可以从朱棣对于谦的安排中猜测于谦未来的仕途如何。
      “金尚书作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于廷益怎么说也是你的门生,若陛下故意冷落他,甚至把他发配出京师。”
      “那么金尚书是否会拉他一把?”
      杨轩笑着问道。
      “这就不劳侯爷费心了。”金纯淡淡说道。
      于谦若真的被发配出京师,主要责任也是在杨轩身上。
      若不是他拉着于谦喝酒,于谦也不可能触怒陛下。
      当然,他也不想看着这么一个可造之材被浪费掉。
      等于谦在外面历练个几年,他就会想办法把他调回京师。
      听着金纯的话,观察着他的表情,杨轩好像猜到了他的想法。
      如此,他倒也不用再费心了。
      有金纯还有铁铉在,起码不会走上歪路。
      加上还有自己兜底,问题不大。
      杨轩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别人学不来。
      和金纯分开,杨轩便径直来到了御书房。
      刚刚搞的朱棣差点下不来台,他得赶紧安抚一下。
      “哼,你还有脸来,刚刚当着那么多新科进士的面,我差点下不来台。”
      “这都是你干的好事!”朱棣看到杨轩进来,轻哼一声。
      “你多大点事儿嘛,你看你,还生气了!”杨轩说道。
      “我不该生气吗?”听到杨轩的话,朱棣更生气了。
      “我的错,我的错,我向你道歉。”杨轩赶紧投降。
      “我不是来跟你吵架的,我就是想问问你,对于于谦,你打算怎么安排?”
      他又问。
      “让他随军出征!”
      “他不是说朕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嘛,那朕这次就让他看看,朕为什么要打仗。”
      朱棣立马就作出了安排,显然是在刚刚杨轩来之前,他就已经考虑好了。
      他也不是听不进去意见,但于谦说那些话,显然是书生之见。
      考虑到于谦是个可造之材,又从小在南方长大,朱棣这次就是想带着他,让他看看,他以前从未看过的。
      “这样安排,也不错。”
      杨轩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
      随后,就出征事宜,跟朱棣说了起来。
      ……
      殿试已经结束,距离大军出征也没有多久了。
      五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在了京师,粮草辎重等后勤物资,也早已筹备齐全。
      万事俱备,只待朱棣一声令下,五十万大军就可出征。
      这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朱棣打算检阅军队,然后顺势出征。
      文武百官全都来到了城外,看着排列整齐,满眼杀气的明军将士,心中也是忍不住升起一股豪气。
      朱棣骑着战马,从将士们的面前走过。
      将士们全神贯注,目光跟随朱棣移动,他们要把这道身影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他们都知道,又要跟着皇帝去打鞑子了。
      没有人害怕,反而心中充满激动。
      远处杨轩看着这一幕,面容严肃。
      朱棣这个皇帝之所以当得这么稳,是因为大明的军心在他身上。
      而在三千营的后勤队伍中,有一个细皮嫩肉的士卒,穿着皮甲,静静的看着这肃杀的明军。
      他的心中很不平静。
      就在这时,前方的明军齐声吼了起来。
      “大明万年!”
      “陛下万岁!”
      年轻士卒也跟着吼了起来,因为他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吼了起来。

第223章 愣头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