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4章 先拿一千两黄金,让我看看你的诚意[2/2页]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两广总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排人前往顺天。
      北方春耕的时间普遍比南方晚。
      所以时间上还来得及。
      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十余日过去了,到了朱棣召见各国使臣的日子。
      郑和带回来的有好几十个国家的使臣,甚至还有王子,国王。
      光是接见他们,朱棣就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加上最后赐宴,整整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没了。
      值得一提的事,向明的那个部落,朱棣也赐予了国名,并赐予了宝册,印信,服装。
      这样代表了这是一个被大明承认的国家。
      而其国名,朱棣根据其自身的文明传承,赐玛雅二字。
      谁也没有想到,未来盛极一时的玛雅国就这样出现了。
      在向明回到家乡后,利用在大明学到的知识,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让玛雅国统治了南//美北部以及中洲。
      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这终究是昙花一现。
      ……
      春耕开始了。
      杨轩带着人在试验田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
      试验田杨轩也根据各种情况,分成了好些个区域。
      为的就是得到更多的试验结果。
      同时,户部的官员也开始了行动。
      不管是为了完成朱棣交代下来的任务,还是青史留名,他们都很认真。
      另外,铁铉在南方推行新政,也基本临近了尾声。
      待到回京述职后,将前往北方继续推行新政。
      七月初。
      在南方试验田种植的玉米成熟,开始了收获。
      每个区域的收获都不同。
      有两三百斤的,有几十斤上百斤的,当然也有绝收的。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都是经验。
      紧接着,土豆也开始了收获。
      土豆的产量也不可避免的有所下降,但最高也保持在了一千斤左右。
      哪怕是在坡地,也有好几百斤的产量。
      同时,众人也发现了土豆的一些特性。
      这对于在大明推广,有很大的好处。
      九月份,宝船的修复工作完成,同时,朱棣又给下西洋的船队添了三十艘大船。
      贸易所需要的一应货物,也都已经准备好了。
      是的,郑和又要出海了。
      他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送各国使臣回国,有时间的话,再探索一下陌生的地方。
      得知这个消息,杨轩特意放下手中的事,去送了郑和。
      “三宝,保重,一切以安全为重!”
      杨轩叮嘱。
      “侯爷,保重!”
      郑和行礼,随即踏上了宝船。
      航海是他的梦想,再多的危险,他也不怕。
      杨轩驻足良久,此次分别,再见面,又不知道得过去多久。
      …
      十月。
      红薯也可以收获了。
      红薯的产量依然坚挺。
      不过红薯并不耐涝,相反相当耐旱。
      这是个很好的消息。
      北方降雨不比南方,红薯是很好的作物。
      玉米、红薯、土豆等在南方收获后,北方也陆续开始了收获。
      产量嘛,因为气候、降水等多种因素,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影响。
      但总体来说,玉米、红薯、土豆等都是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的。
      当然,这才是第一次在大明种植,经验还是需要再积攒一些的。
      种过地的都知道,同一块地,不能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
      必须轮种才行。
      所以,原先的试验田,杨轩进行了调整,甚至又开辟了新的试验田。
      永乐十六年,由于总结了去年的失败经验,今年玉米等三样粮食获得了丰收。
      这也证明了,大明的土地,是适合种植这三样粮食的。
      同时,在杨轩和朱棣商议过后,大明引进新粮种的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到了民间。
      算是让百姓们先有一个了解,免得正式推广的时候,百姓抗拒,出现意外。
      这一年,铁铉在北方推行新政,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剩下的就只有顺天府和山省。
      永乐十七年,又种了一年。
      玉米的最高产量,维持在了四百斤左右,
      土豆和红薯的最高产量突破了一千五百斤,最低也有五六百斤,七八百斤的产量。
      当然,这也是由于田地的优劣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过相比于水稻、小麦、粟米等,不怎么挑地,且产量不低的新粮种,绝对能够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经过三年的种植,玉米等粮食的粮种已经储备了很多。
      北方各省府都可以兼顾到。
      南方各省也可以兼顾一部分。
      朱棣对于各省府县的要求就是,在永乐十八年把新粮推广开,并且下发了最新编纂的新粮种植手册。
      当然,不可占用种植水稻和小麦这些主粮的良田。
      毕竟,在大明,水稻和小麦才是主流主食。
      ……
      入冬前。
      郑和带着船队回来了。
      他这次带回了不少金银和货物。
      去迎接他的还是杨轩。
      一见面,杨轩就告诉了郑和一个好消息:英魂祠修好了。

第194章 先拿一千两黄金,让我看看你的诚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