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7章 刘海: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与辽国?[2/2页]

刷视频:震惊古人 水光山色与人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包拯气得山羊胡都要翘上天。
     蹲在墙角阴影处,包拯本就黑的脸更黑了,若不是牙齿白净,众人还以为包拯失踪了。
     此时浓烟已顺着墙缝涌入,包镱以袖掩鼻瓮声道:“百姓怕是连城隍、灶王爷的香火都抢来烧了。”
     话音未落,墙外骤然响起整齐叩拜声,震得墙头灰瓦簌簌掉落。
     几人将耳朵贴在墙边,只听外边有人高声领头吼道:
     “一拜阎罗王,病骨自安康。”
     “二拜阎罗王,祸难尽消藏。”
     “三拜阎罗王,阴德万世昌。”
     百余人齐声复诵,惊得包府马厩里的马扬蹄长嘶。
     包拯正欲起身,忽觉袍角一沉,却是老管家瘫坐在地。
     包拯慌忙搀扶,触手只觉老人双臂颤抖如筛糠,抬眼望见墙头飘来的纸灰落在管家白发间,恍如一夜白头。
     “你出去告诉百姓,让他们都回家吧。”
     “啊? ? ?”
     旁边站着的仆人瞪大双眼。
     我若是让百姓回家,百姓会不会以为我不准他们拜阎罗王,好偷摸自己拜?
     他们会打死我的吧?
     包拯抚掌大笑道:“你就说我需要静修通阴。”
     “他们再这样吵闹下去,我还怎么休息?”
     “我不休息,怎么夜游阴间?”
     “不夜游阴间,还怎么帮他们带话、带物下去?”
     包拯捡起两封书信递给仆人:“顺便把这两封书信退回去,就说我和月老不熟,让他们想找婆娘,自己去找个月老庙拜拜。”
     “还有这个十八岁的,告诉他想告状去找玉皇大帝,我是地府的官,管不到天上的神仙。”
     末了,包拯又把如花姑娘和暖脚丫鬟塞给包镱。
     “你就说你娘爱吃醋……”
     听得身后有脚步声传来,包拯连忙改口道:“你就说下面严查官员生活作风问题,让他们不要再送女纸人了。”
     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出身望族。
     与包拯相识于微末,举止庄重,崇尚简单,从不讲究穿着打扮,不耽于吃喝享乐,更不追求珍奇异宝。
     董氏闻言笑道:“再补一句,男纸人也别送。”
     包拯府邸三条街外。
     “原来后人判案不需要跪拜的啊?”
     “你就只看见这个?”
     “难道没看见后人讼师地位居然如此之高?”
     说地位高的这人叫刘海,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又有一支短笔插在帽子上。
     《周礼》郑玄注:“争财曰讼”,也就是说, “讼”是因为经济纠纷才产生的。
     西周时期,讼师开始萌芽,但到了秦汉之际消声灭迹。
     随着时代发展,隋唐时期的律法制度更加完善。
     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民众可以接触到文化,能识文断字。
     这些良好的社会背景都为讼师人数的增加创造了可能性。
     而众所周知,宋代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这也使得宋代民间“好讼”成风。
     所以史书上一般默认讼学起源于北宋。
     讼师也称状师,大家熟悉的影视人物方唐镜就是做这个的。
     不过在北宋,讼师并不叫讼师,而是叫做“珥笔之人”或“珥笔之民”。
     因为这群人喜欢把笔插在帽子上。
     倒不是标新立异搞什么风格,而是这样方便随时记录。
     最开始是史官﹑谏官上朝,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能够记录,经常将笔插在冠侧,遂得名“珥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讼师除了叫做“珥笔之人”,也叫:“佣笔之人”、“茶食者。”
     虽然是同一种职业的三种称呼,但之间也有细微差别。
     茶食者指一些出身微寒、没有经济来源、在书铺里专门负责雕刻诉讼的人。
     佣笔之人指帮忙写状纸,但是并没有在官府登记的人。
     珥笔之人则是在官府登记了的人员,除了写状纸,还拥有可以上堂进行一定辩护的权利。
     当然,状纸可以递,官府会接。
     但允不允许你上堂辩护,这完全取决于官老爷的心情,并不是必要流程。
     所以刘海才感叹后世讼师地位之高。
     在仅有的几个片段里,原告、被告皆有讼师,又想起后人曾说的没钱请讼师,官府还可以给你分配一个。
     同样都是讼师,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唉。”
     “刘兄,你还好意思叹气?”
     与刘海一起饮茶的韦魏威吐槽道:“您就是一个鬼见愁,都得了健讼的称呼,这能怪谁?”
     “我非官鬼、非哗魁、非把持人、非无赖宗室,怎么就告不得?”
     “百姓有冤屈,还不能伸了?”
     除了刚才的常用称呼,还有几种称呼来对应不同的讼师。
     健讼之民,指的是一些不断提起诉讼,胥吏也得让他三分的人。
     讼师官鬼,指的是对官吏进行贿赂,以求官员为他所诉讼的案件“开后门”,把持诉讼,从中牟利的人。
     哗魁讼师,指出身于官吏之家的子弟,利用与官府熟悉的优势,纠集无赖,聚众兴讼之人。
     把持人,指抓住了当事人的把柄,使需要诉讼的人不得不雇其帮忙诉讼,借此牟利的人。
     无赖宗室,指借着自己是小有功名或官员的身份,而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并从中获利。
     所以刘海对韦魏威的吐槽不置可否。
     自己一无权,二无利,三不害人,四不贪财,只是为了帮百姓伸张正义而已。
     刚开始,那群衙役还嘲笑自己。
     谁知道后来见到自己就像见瘟神一样,一个个躲都来不及。
     听说就连接自己状纸之事,都要在里面抽生死签,谁抽到死签,谁就出来接状纸。
     合着我是瘟神加扫把星,要派个倒霉蛋出来?
     “不就是多写了几张状纸,去府衙的次数多了些,至于吗?”
     韦魏威提起水壶,帮好友倒上一杯热茶,劝慰道:“刘兄,起码他们还接你的状纸,不像我……差点被打出来。”
     “你活该。”刘海评价道。
     庆历新政刚开始的时候去告,说这政策害民。
     庆历新政失败了又去告,说实施者当中有人以权谋私才导致新政失败。
     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若非范相公得知此事,专门让人知会府衙不要与你计较,你现在恐怕已经是个奶娃子了。
     “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违背庆历和议,让他们赔偿大宋的损失?”
     “再告那辽国违背澶渊之盟,也让他们赔偿大宋的损失?”
     韦魏威笑道:“不瞒刘兄,我还真研究过。”
     “若单以两份合约来论,吾有十成十的胜算,能让两国哑口无言。”
     顿了顿,韦魏威面露痛苦之色,长叹一口气,摊开双手无奈道:“可又有什么用?”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的时候大概也是得不到的。”
     “谈判都得不到的东西,凭我一个珥笔之人义正言辞的三言两句就能得到了?”
     “我又不是如来佛,会用狮子吼,可以降服一切邪魔外道。”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作狮子吼。于诸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法眼清净。以其正法。摄伏一切邪异外论。
    喜欢。
  

第307章 刘海: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与辽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