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皇帝谥号#】
     【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皇帝、大臣、武将、为国为民有大功者都可以有谥号,这里单讲皇帝。
     谥号据传起源于周公,但现代考证应该形成周恭王、周懿王时期。
     从西周至满清灭亡,其中除了秦朝,因为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之嫌,短暂废除。
     《逸周书·谥法解》其中的谥号大致可分为三类:美谥、平谥、恶谥。
     美谥:表扬型,也叫上谥,主打歌功颂德。
     比如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
     得到美谥的皇帝,要么业绩突出,要么品德高尚。
     文:擅长治理内政,个人素质高,有学问,爱护百姓,典型代表汉文帝。
     武:字面意思,就是会打仗,能开疆扩土,平平祸乱,威名在外,让外敌瑟瑟发抖,典型代表是汉武帝刘彻。
     文和武是最顶级的谥号,而两者之间,因为汉文、唐文的缘故,通常默认文比武好。
     比如朱棣,其马上得天下、戎马一生,所求不过是一句:太宗文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文和武用作谥号,是褒义。
     但用作庙号,则是贬义。
     稍稍次一点的美谥还有:昭。
     昭:殚精竭虑、品德高尚、还不摆架子、能和百姓打成一片。
     比如刘备,庙号为烈祖,谥号为昭烈。
     但刘备的庙号并非刘禅给的,而是十六国时期刘渊追封的。
     景:广施仁义,不折腾朝臣和老百姓。
     美谥是数量最大的谥号,因为谥号是皇帝死后由朝臣商议,最终由皇帝批准的。
     大多数皇帝的皇位,都是从老爹那继承下来的,不会起太差的谥号。
     除非是能做到天厌人恶,否则即便不用美谥,至少也是平谥。
     平谥:同情型,一般是表示惋惜和同情。
     常见的有哀、怀、愍、悼、恭、伤等。
     怀:此人性格仁慈,能当个好人,但当不了好皇帝。
     比如:楚怀王、汉怀帝刘禅。
     哀:早死短命或死的不正常。
     比如晋哀帝,性格懦弱,喜欢念经修道,拿重金属药丸当饭吃,年仅二十五,人就没了,一生也没什么功绩,所以后人给了一个哀字。
     愍:一般追封惨遭苦难丧失尊严的皇帝。
     比如晋愍帝司马邺,打不过敌国,只能投降,被敌国君主呼来喝去,当小二使唤,死的时候,年仅十八岁。
     恶谥:批评性,也叫下谥。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出现,某皇帝恶行太多,大伙儿对他怨声载道。
     或者是皇帝的继任者对前任很不满意。
     尤其是亡国之君,一般由下一朝代的开国皇帝追赠谥号。
     手下败将,还想要个美谥?
     简直想瞎了心。
     常见的恶谥有:桀、幽、厉、纣、灵、炀、荒。
     幽:贪污腐败,沉迷声色,不理国事,干的事常常让人看不懂。
     炀:昏聩暴虐、倒行逆施、任用小人、沉迷女色不可自拔,是一个差的不能再差的恶评。
     灵:荒唐、昏庸无道、花边新闻一箩筐。
     古人注重体面,只要不是别具一格或蠢的别出心裁,一般都不会用恶谥。
     但最开始各朝给谥号,仍然按照其功过,根据谥法解给谥号。
     美化,也仅仅是稍微美化。
     如可给恶谥,也可给平谥,那就给平谥。
     差一丢丢到美谥,就给次一点的美谥或者好一点的平谥。
     一般以一字为主,两字也常见。
     但注意,汉朝的皇帝谥号其实是一字。
     所以孝文、孝武的孝,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语气助词,可有可无,本质上还是一字。
     但唐朝开始,谥号的字数逐渐越变越多。
     武则天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
     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
     比如李世民就被追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同时受皇帝活着就获尊号的影响,谥号也就越变越长。
     自唐高宗李治后,皇帝的谥号普遍都在四字以上。
     在唐及五代时期,谥号虽然变长,但基本的功能还在,即褒贬。
     虽然有些许不要脸的人,明明该给恶谥,却给了平谥或者

第199章 皇帝谥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