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8章 爵位(终)[1/2页]

刷视频:震惊古人 水光山色与人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没有封地,贵族们的经济特权主要通过“食实封”来体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赏功臣,房玄龄、杜如晦得到了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而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只有五百户,于是他大闹朝堂。
     “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则毫不留情地打了叔叔的脸,直接说道:“当初打窦建德时,叔叔你全军覆没。”
     “后来打刘黑闼,叔叔你又望风而逃。”】
     大唐,长安。
     “现在服没服?”李渊看自己这堂弟越看越来气。
     打仗打仗不行,站队站队不行。
     满以为两边交好,不论谁登基自己都有一份功劳。
     玄武门的时候装瞎子,二郎登基又想凭平时交情占个好位置。
     想得美!房杜等人拿命陪二郎博,你付出了什么?还想和他们抢封赏?
     武德九年九月,在朝堂被嘲讽一次。
     如今贞观二年,又被天幕嘲讽一次。
     李神通很气,但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
     “臣弟服了!”
     李渊现在无所畏惧,不耐烦的问道“别什么臣弟臣弟,朕现在是太上皇,难道你要自降辈分和二郎一辈?”
     混账叔德,你这是无理也要搅三分!
     李神通继续咬牙,一不小心咬到腮帮子,嘴角渗血,行礼说道:“是臣说错了,臣服了!”
     “服了就好……”李渊略做思索状,突然又问道:“该不会是口服心不服吧?”
     “不是!”
     “不是就好,否则朕让你体验一下儿时的游戏。”
     李渊说的游戏,包括但不限于:脱光了吊树上打、模拟两军交战和砍俘虏头……
     李神通这下真服了,天知道李渊会不会把假砍头变成真砍头。
     到时候装疯卖傻,说一句儿时玩游戏就这样的。
     难道陛下会杀了太上皇为我偿命?
     ……
     【为什么李神通要争这个食实封呢?
     因为这里面都是钱呐!
     唐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对全国21岁到59岁的男丁征收实物税,这就是着名的租庸调制。】租庸调  秦朝,咸阳。
     始皇喃喃自语:“大秦能否用?”
     “用不上!”扶苏听见始皇的呢喃,用极为肯定的语气否定了,然后又补充道:“至少现在用不上!”
     始皇面露喜色,看来扶苏变聪明了。
     果然,寡人自创的鼓励式教育颇有成效。
     什么后人视频说的,都是后人了,很明显是借鉴朕的!
     始皇略带鼓励的声音响起:“哦~为何?”
     扶苏定了定心神,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解释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不是所有好政策,都可以一股脑套在大秦。”
     “比如延续千年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才,至少现在的大秦就没法用。”
     “而租庸调制更复杂,不仅涉及赋税征收之法,还涉及大秦的劳役、刑法等。”
     “若是要用,不亚于商君变法,整个秦法至少大半都要跟着改动。”
     “而如果突然改制,上下不通,加上六国从中作乱,大秦只会更乱。”
     “现如今大秦最需要的是稳定,逐步解决身上的顽疾,而非下猛药!”
     扶苏躬身行礼,示意始皇自己已经说完,请父皇点评。
     始皇捋着胡须,强忍住心中的欢喜,只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夸赞道:“能想到这层,已经很不容易了。”
     “只是还差了一点点更深的东西,不过已经很强了。”
     扶苏面露思索状,这就是我和父皇的差距吗?
     我以为我已经想的够多了,没想到父皇在这短短的时间已经想到更深层了。
     父皇,恐怖如斯!
     始皇见扶苏望着自己,露出一副敬仰状。
     这傻孩子,又犯什么病了?
     他该不会以为朕真的想的更深层的东西了吧?
     ……
     就这一瞬间,朕能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其实差不多。
     始皇又对扶苏说道:“朕确实想到了,但不能告诉你。”
     扶苏连忙抢答道:“儿臣知道,得自己悟出来,因为自己悟出来的才属于自己。”
     始皇轻轻点头,夸道:“孺子可教。”
     【食实封按开元之前的制度,你封户里的男丁缴纳的赋税,你可以拿到2/3。
     打个比方:李神通有五百户,这些封户并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区。
     作为皇帝的近亲,他可以优先挑选那些每户有5~7丁,属于小地主级别的富户。
     五百户,做简单个乘法,能分到两三千男丁的赋税。
     唐代的爵位可以世袭,只是郡王需要降袭为国公,食实封也能在家族里传承。
     除此之外,贵族们的特权并没有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可以生杀予夺,威风八面。
     要想拥有这样的权力,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官职。
     但是他们在仕途上确实要比普通人起点要高很多,更容易做到高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国公出身,一进入官场,散阶就能叙到正六品上,而科举及第的新科进士一般只能叙到从九品下,之间相差了十五个大级。】
     弹幕区:
     〖原来每品还有上下之分啊?〗
     〖你才知道啊。〗
     〖而且唐朝的科举制也对贵族格外优待,真的如问剑江湖演的一样,百姓的卷子送去柴房生火。〗
     〖突然有点理解黄巢了,换我我也反。〗
     大唐,长安。
     “唉……”
     李世民想动科举,但又没法动。
     尽量保证公平吧。
     【唐朝有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社会之称,这批贵族主要由北周的关陇贵族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构成。
     关陇贵族,比如:李渊的祖父、杨坚的父亲等,还有同一时代的八柱国于谨家族。
     于谨家族历经三个朝代不倒。于谨家族  北周、隋、唐三朝,于氏家族国公、郡公这样的高爵可谓层出不穷。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也就是刚才提到的河东三大姓,他们都是大士族。
     但是唐朝同时也是贵族社会瓦解的时代。
     关陇贵族、士族门阀凭借血统拥有的爵位,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爵位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尺度的作用开始动摇。
     从唐高宗李治时代开始,为了对抗门阀,已经开始“泛恩叙爵”。
     凡新帝继位、改元、立太子、南郊祭天等等场合常常给文武百官散阶三品以上赐爵一级,四品各加一阶,
     家世平凡的白居易也能凭借这个政策做到冯翊县开国侯。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唐代宗的中的十三年间,封异姓王一百一十二人。
     新崛起的军功贵族,比如郭子仪家族一门一郡王、四国公、三县男。郭子仪  安史之乱后,朝廷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食实封也无法兑现了,开始通过发放一定数量的钱物来取代,贵族的经济特权也名存实亡。
     此外,部分异姓爵位,朝廷不给承袭或者拖着不办理这个继承手续。
     于是凭借血统世袭的制度开始崩溃了。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是黄巢消灭的门阀,不能说不对,至少很不全面。
     黄巢只是杀了长安那群贵族,其他的门阀可还活的好好的。
     其实是宋朝的一系列国策消灭了门阀。
     虽然他通过国策消灭了门阀,却又导致官员数量尾大不掉、士绅崛起,但这不属于今天的内容,不必多提。】
     弹幕区:
     〖所以没有万世永安的制度,要一直变革。〗
     〖宋不重文抑武,就要重演唐末藩镇,但是又导致军人地位低下,外战外行。〗
     〖对啊,不大开科举,就会重回门阀,可开了,官员士绅又成新门阀了。〗
     〖至少比门阀时代好,好歹有个上升空间。〗
     长安城外。
     黄巢认为弹幕说的很对:“确实不对,也不全面。”
     世家门阀不是都有族谱吗?
     我这次按着族谱杀,保证全送去地府!
     “这下应该算全面了吧?”
     【宋代,科举扩招,每年云集汴京的考生有近万人,宋太宗淳化三年达到惊人的一万七千多人,录取率将近1/10。
     因为及第的人太多,仁宗天圣五年特别下诏设置了上限:“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而唐朝明经、进士合在一起也就百人左右。
     同时为了防止黄巢这种屡试不第,直接掀摊子的出现,宋朝还有“特奏名制度”。
     积累到一定举数和年龄,如果还是考不中,就直接免试通过,再赐予出身或官衔。
     据统计,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约有五万人,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45%。
     这种制度,还会有哪个读书人去铤而走险呢?
     有宋一朝,爵位完全虚散化。
     首先,爵位不能世袭。
     其次,食邑数本来已经是一串数字了,而现在食实封也成了一串数字。
     北宋前期,食实封一户,还会给二十五文钱,随俸禄发放。
     元丰改制,干脆把这块福利也取消了。
     同时成为贵族的门槛也低了,元丰改制后,寄禄官六品以上就可以申请爵位。
     北宋前期,爵位分十二等。
     入门封某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升官或者朝廷大礼,新皇登基照例都会赐食邑。
     累计到五百户,可申请某县开国子。
     累计七百户,可申请某县开国伯。
     累计一千户,可申请某郡开国侯。
     其实类似现在商家搞的积分制度一样,分够了就黑铁升青铜,青铜升白银,白银升黄金。
     如果做到宰相,不论食邑有没攒够,直接封国公。
     所以我们熟知的许多宋朝人物都有爵位。
     寇准:莱国公。
     晏殊:临淄郡开国公。
     范仲淹:陇南郡开国公。
     司马光:河内郡开国公局。
     爵号一般为某人的郡望。】
     弹幕区:
     〖所以司马光还真是河内司马氏?〗
     〖是不是司马懿后代不好说,但肯定是一个祖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时候学司马光砸缸,还说他好聪明,长大了肯定是大才。〗
     〖确实大才,有功也有过。〗
     〖拉倒吧,他的过肯定大于功。〗
     北宋。
     王安石一挑眉,问道:“君实,不评价一下吗?”
     司马光气的胡须抖动,幞头上的两个小翅膀都在左右摇晃。
     “王安石,你不要太过分!”
     直呼其名,和骂娘没多大区别,但王安石不气,笑着说道:“你看你,又急。”
     “我没让你评价自己的功过,我说河内司马氏。”
     “我特么不是司马懿的后代!”
     哈哈,王安石心里暗笑道,看来是真被气糊涂了。
     虽然晋朝名声不好,但也是历代承认的正统王朝,提及帝王还是要用尊称的,何况还是你同宗先祖。
     “啧啧啧……君实勿急,我也没说你是他后代啊。”
     “我知道你是宣帝的弟弟,安平王的后代。”
     王安石明悟了一个道理,要和他们斗,就要比他们更恶、更不要脸!
     你们不是喜欢拿私德来否定一个人吗?
     我直接从根上否定你,把你祖坟刨了,否定你整个家族!
     司马光还要开口反驳,龙椅上的赵官家重重拍在桌案上,很难得的发了一次火。
     “朝堂重地,又有天幕在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赵官家拉了司马光一把,不拉不行。
     王安石挖了个大坑给司马光跳。
     介甫坑坑君实就算了,就怕有人要坐实司马光是在世司马懿的名号,往他家里藏盔甲、再安排市井孩童唱歌谣。
     到那时,不管谁做的,君实一党和变法派的脸面是彻底撕破了。
     到那时,还变什么法……群臣不在朝堂上械斗都算老天保佑。
     【杨万里:庐陵郡开国侯。
     包括总共就没上过几年班的陆游也有爵位,是渭南县开国伯。
     异姓大臣在世时最高可封郡王,大宋第一位生前封的非宗室郡王是一位宦官,名叫童贯。】
     ……
     明清两朝宦官:“吾辈楷模啊。”
     唐朝宦官:“这算个啥,名那有权好用,他敢废立皇帝吗?”
     十常侍:“吾等不能落于后人啊!”
     【在电视剧《知否》里演绎的贵族们的地位和财富,其实更符合明朝。
     明朝爵位制度,算是是封建时代的一股逆流了,又再造了一批凭借血统世代富贵的特权阶层。
     经过一番演变,明朝的爵位制度大致在永乐年间简化为公侯伯三等,同列正一品,凌驾于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爵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前者可以世袭到大明灭亡,后者爵止本身,子孙降为世袭指挥使。
     朱元璋给开国功臣共封了九公、五十一侯、四伯。
     大部分没能排上爵位的开国功臣也能像戚继光的祖先一样拥有世袭武职。
     比如戚家,不论子孙贤愚与否,世代担任,正四品的登州卫指挥使。】
     大明,应天府。
     “咱怎么就逆流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来!”
     “指不定还没咱做得好!”
     随着朱元璋的怒骂,弹幕徐徐飘过:
     〖老朱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就是封了戚继光的祖先。〗
     〖戚家军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万历,戚继光会不会超越岳武穆的成就?〗
     〖不仅不发粮饷,就因为人家想要回自己的粮饷,就尽数骗杀。〗
     〖没全杀,只杀了最精锐的三千多人。〗
     〖换在万历的角度也勉强可以理解,谁知道你们是来讨薪,还是来谋反的?〗
     〖谋反个屁,前脚让人家去朝鲜打仗,戚家军平定倭寇,结果不仅有功不赏,连原本的饷银也不发,换你你愿意不?〗
     〖明朝皇帝真不能怪臣子不忠心,于谦被杀,张居正都死了还把人家坟刨了,戚家军更惨,先在沿海平倭患,朝鲜闹倭寇,又是戚家军平的,结果就因为不想发钱就把精锐全杀了,这种情况,谁还忠心明朝,谁就是傻子。〗
     〖其实戚家军之死和张居正也有点关系,万历皇帝要否定张居正的一切,而戚家军和他沾边,所以精锐必须死,其余全部打散。〗
     〖戚家军挺冤的,那时候朝堂是张居正主政,戚继光为了粮饷,只能讨好张居正啊,否则随便卡一下,沿海的倭乱还平不平?〗
     〖还有文官的原因,他们不愿意见到有人因军功而崛起,打压功勋贵族是文官的集体意见。〗
     一条条弹幕,犹如一根根针扎在老朱的心头上。
     “我这都特么什么后代!”
     “不想给钱,就杀精锐?”
     “你怕武人造反,你杀主将啊!杀精锐干吗?”
     朱棣心知又要遭毒打,连忙把大哥、二哥、三哥,护在身前。
     老朱却没有打朱棣的心思,目光恶狠狠的望向群臣,不停的磨牙!
     还是收拾少了,为了一己私利,敢置大明江山于不顾!
     文人埋下头,不敢面对老朱的目光,心里委屈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不是我们干的!
     再者,打压功勋贵族是应该的,换谁来都一样!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第168章 爵位(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