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断,价格昂贵、质量低劣、强买强卖、存在重大弊端。
      二:强行收购粮食,建立储备,造成官商勾结,物价沸腾、民间经济萧条,只会与民争利。
      三:对经济的全面管控形成了大批以国营为名攫取私利的权贵贪腐势力。】
      大明,北京城。
      “这群儒生懂什么?”
      “光会夸夸其谈,嚷嚷着让利于民,让了利的部分又从哪儿来?”
      “光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
      “在他们口中,民是平民还是他们?”
      “太子爷,你说呢?”
      朱棣指桑骂槐,太子爷不搭理。
      刚才让我给两万金,现在又骂我不解决问题?
      您的问题不都是我解决的?筹措粮食、军费哪样不是我做的?
      当年北平城之战,我还提刀上战场了,那时候您怎么不骂?
      大胖不言语,朱棣也不再刺激他,把儿子气病了,朕出征的时候谁监国呢?
      朱棣叹了口气,又望向天幕的文字。
      其实自己挺理解汉武帝的政策,和自己的某些做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搞钱。
      武帝是缺钱,朕也是缺钱,他好歹还有文景之治,两代皇帝给他存了些钱。
      父皇为朕存的钱,都被建文糟蹋了。
      自古以来,能收税的地方就那么多,土地税、人头税、商税。
      不想办法到处搞钱,如何驱逐胡人?国朝的开支如何弄?
      遇上天灾若是国库无钱,那就只有激起民变。
      北宋,汴梁。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辩论还没开始就暂时结束了,因为天幕出现了。
      汉武帝之时,和此时何其相似。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皆是外有强敌,而内部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宜如今,要改制。
      “我不相信后人会赞同桑弘羊那套!”司马光斩钉截铁的说道,明道桑弘羊,暗指王安石。
      民不加赋而国强,你王安石说的好听,你是能变出钱还是能变出粮食?
      王安石面色如常,不冷不淡的回道:“我看后世之人倒不像会认同搞割地赔款那一套。”
      一句话嘲讽了无数人,活着的、死了的,都被嘲讽到了。
      但王安石无所谓,变法只需要得到官家的支持就可以了,反正这群人本来也不支持自己。
      只要官家支持,这群人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总会有人转投过来。
      到时候还会厚颜无耻的说一句:“当初介甫一句话惊醒梦中人,骂的好!”
      【在桑弘羊看来,这些人没有治国的经验,只能提出问题,却提不出任何创见,只会夸夸其谈,却提不出解决办法。
      于是桑弘羊抛出了三个问题:
      一:国家运转需要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政府专营制度,帝国如何得以维持?
      二:一旦遇到战争天灾等急需的额外开支,国库空空如也,势必激发民变,不与民争利,钱从哪里来?
      三: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财源、资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压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这就是着名的桑弘羊之问,不但让盐铁会议上的儒生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历代驳斥桑弘羊的人杨雄、司马光、刘世培等等都无法实质性的回答这一问题。】
      北宋,汴梁。
      “呵呵。”
      王安石一声冷笑,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见能够驳斥我,原来也是夸夸其谈,枉我为了这场辩论准备如此之久。
      【事实上桑弘羊之问归结起来只有一句:即强国和富民不可兼得。
      如果不保持对国民经济的高度控制,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如何得以维持?
      比起什么百姓的生活,什么施仁政、行仁义,这才是历代治国者都必须面对的两难问题。
      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这个帝国的运转从来不是依靠法律权威和数字管理,历代的君主从来没有藏富于民,而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做大中央政权,民间经济的凋敝让我们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国的身份,反过来,这种人身控制也让中央集权越发稳固。】
      【此后的2000余年几乎每一个王朝,他们的命运正是取决于君王对这一两难问题的回答。
      汉武帝走强国路线,朝廷强大,举全国之力战无不胜,但是民间百业萧条上至官绅、下至百姓都被层层盘剥掠夺,百姓饱受贫困之苦,朝廷最终亡于民变。
      盛唐走富民路线,废除管制权力下放地方,因此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藏富于民,但朝廷弱干强枝,财政紧张、商人骄横、将士膨胀、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各地藩镇割据,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朝廷最终亡于军阀。
      国强则民变,民强则国乱,这正是桑弘羊之问的死循环。
      纵观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无法逃脱盛世的轰然倒塌与惨烈的亡国之祸。
      在帝国的体制下,君主的励精图治或者昏庸无道,休养生息或者好大喜功,尽管过程不同,但导向的都是相同的结果。
      正如张养浩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这才是桑弘羊之问的最终答案。】

第129章 盐铁之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