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4章 华部十税一VS大明三十税一[2/2页]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灵灵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予权利的同时,本就该担负一定责任和义务。
      比如兵役,后世发达国家都没有废除此项。
      故此,徭役只能减少、减轻,不可能完全废除。
      至于说,田税定为十税一,会不会太高,让移民们不满意,刘升并不担心。
      通过他原先的一些认知,再加上李长文等人的印证,他基本了解了大明此时农民的税赋有多重。
      很多人一提起明朝农业税,就会想起三十税一乃至四十税一的超低税率。
      可为什么中后期农民负担那么重?
      如果查看明朝田地税赋相关资料,必须要注意一??容易被忽略的条目——时间!
      资料上都是写:某一年某地农业税率为百分之几。
      为什么会写明年份?
      因为大明各地农业税额每年都会变化——如果没变化,那肯定是相关机构和地方官府懒政,直接沿用上一年的。
      大明对农业税的征收其实是定额摊派。
      比如说,朝廷要求某省今年要交多少万石粮食作为农业税,然后省里分摊给各府,府里再分摊给各县,县里则往里甲摊派。
      当然,大明朝廷也并非一点不灵活。
      倘若某省今年多地受灾,粮食歉收,省级官员是可以跟朝廷在农业税额上讨价还价的。
      比如说奏请减免某地农民税赋。
      这种政策,在吏治清明,朝廷中枢及地方官府运转良好时,农民负担确实不算重。
      可到了王朝中后期,中枢高层昏聩无能,地方吏治腐败,再加上一两百年来的土地兼并,三十税一的农业税就只能成为传说了。
      比如,某省今年多地受灾,粮食歉收严重,可巡抚等高官因政绩等考虑,隐瞒不报。
      再加上中枢高层昏聩不查,就会给该省定一个正常年景的税额。
      接着各级地方官府开始摊派,因为贪腐、无能,税额该多的地方摊派却少,该少交的地方摊派数额却多。
      官员、士绅免税,又往往是大地主,于是摊派下来的定额农业税大多落到了少数自耕农头上。
      自耕农遭了灾,没得到救济,反而被官府逼着缴纳沉重税赋。
      想想会有多惨?
      曾经的富农杨万永就是这样被逼逃离家乡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对明末许多农民而言,根本就不知道三十税一这回事。
      他们所面对的人是县里来崔征的吏书、衙役,以及帮着崔征的乡贤里长。
      这些人只会告诉农民,今年你家夏税秋赋应缴多少,这运粮去京城的运输费及损耗又是多少,什么丁银、役钱、辽响、剿饷、练饷等又该交纳多少。
      最后当着农民的面,算出一个“公正”的数目,并开条告诉农民,哪日之前必须缴纳齐钱粮,如果缴纳不齐,会承担怎样严重的后果。
      就是这个看似“公正”的数目,却会让农民倾家荡产,甚至是卖妻子儿女。
      如果只是卖了田地成为佃户,或许还能忍受。
      可如果到了卖妻子儿女这步,就没几个人能忍了,要么拖家带口逃离家乡,要么干脆揭杆造反!
      杨万永等难民逃离家乡,虽然主要是因为旱灾、蝗灾,可沉重的税赋,各种杂税摊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听大队长宣布了义军的税赋政策后,很多人先是一愣。
      随即就不可置信的惊喜欢呼——
      “太好了!真的只缴纳正税吗?”
      “服役时真的包吃,还补给工钱?”
      “···”
      百姓们并非质疑,只是觉得政策太好,不敢相信而已。
      杨万永觉得义军不可能拿这事开玩笑,于是趁着人群稍安静,问起他所关心的事。
      “大队长,你之前说分了田地我们有使用权是啥意思?田地难道不是俺们的吗?”
      “就知道有人会问这个事。”大队长笑起来,“俺当时听着也糊涂,特意向王总管反复问了。
      这田地说不是俺们的,其实跟是俺们的差不多。
      这么说吧,在北美这边,田地的所有权或者说田骨,都是华部的。
      俺们分了田地后拥有的使用权跟外面的永佃权有点像,又有些区别。
      在北美这边,你买卖田地,只能买卖使用权,且必须去相关衙门立契约,不得私下里买卖。
      另外,你可以把田地租给别人种,但这个人却不能再租给第三人种。大伙儿听明白了吗?”
      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然听迷糊的不少。
      “听着好像和外面没啥区别,可又确实不太一样。”
      “杨队长,?镁醯酶?獗咔?鸫舐穑俊庇腥宋恃钔蛴馈
      杨万永却已经大概理解了“田地使用权”的意思,闻言笑道:“就像大队长说的,说是跟外面不一样,但其实差不多。”
      这时大队长又高声道:“大伙儿别琢磨了,说起来,这盐工可不是报名就能选上的。
      因每户都要出一人做盐工,又要垦荒,所以至少有两个丁壮的家庭,才能报名。
      想报名的现在就来找俺,若是一会儿上面从别的大队招满了,可别怪俺!”
      一听说还有要求,很多百姓才确信当盐工是好事。
      于是也不去琢磨分田的事了,符合条件的纷纷向大队长围过去。
      杨万永觉得这是个快速发家致富的机会。
      于是也跑去报名。
      但他不准备自己当盐工,而是想让刚十七岁的大儿子去。
      年轻人学东西更快。
      他虽然还没老,可学东西肯定不如大儿子。
      最主要的是,他的本领主要在种田等活计上,去盐厂发挥不出来。
      等分了田地,才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

第104章 华部十税一VS大明三十税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