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7章 小曲同志成长了[2/2页]

1976步步生莲 方寸山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起来并不算难。难点在于如何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效率。
      而决定准确性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电话线网络的信号传输质量。
      就国内的电话线网络……一言难尽。
      1904年,京城东二条胡同,有了第一个官办电话局,用的是100门人工交换机。
      而早在1892年,老美就已经用上了步进式交换机。
      七七事变后小日子攻入京城。出于统治的需要,用步进式交换机,取代了老旧的人工交换机。
      而1926年,第一台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就已经在瑞典投入了使用。
      到了1938年,老美等西方国家和小日子,也陆续换代了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系统。
      我们一直到1960年,才研制出第一套1000门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五年之后,贝尔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式控制交换机。随后程控交换机迅速在发达国家普及。
      从而让以电话线为传输载体的数字网络通信,有了实现的基础。
      而我们呢。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交换机技术陷入了长达四十年的停滞期。
      一直处于少量纵横制自动交换机,部分步进式交换机和大量共电式人工交换机混用的局面。再加上线路老旧,通话质量差到一言难尽。
      就这种通话靠吼,断线更是家常便饭的通讯质量。想实现高效准确的网络信号传输,简直就是扯淡。
      之前曲卓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通讯方面的事,跟他八竿子都打不着。
      就算有心改变,也没人听呀。
      再说了,更换升级有线电话网络,技术方面先抛到一边,投入就能吓死个人。上面就算有心解决,也拿不出资金!
      所以,曲卓才退而求其次,把第一步的标准降到最低。只要实现京城几家单位间的网络通信,证明设计的可行性就行。
      至于后面的网络拓展和线路换代,就不是他操心的事了。
      另外,即便在京城范围内通讯,电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只是勉强能达到要求。
      追求传输效率?
      想都别想。
      既然注定是无用功,曲卓也就懒得费那脑子了往深里琢磨。先搞了个能用的简易版本出来,等以后硬件条件达到了,再考虑提高效率的事。
      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高副院长透出消息,计算机所那边准备采用Bell
      201为蓝本的专线网络。
      如果成功,效率上肯定比曲卓的设计要高出一大截。
      曲卓怎么可能认输,嘴上跟高副院长说话时,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搞程控交换机,必须搞!
      搞出来后,国家有没有资金去升换代级先不管。起码在两个月后的比试中,用自动化交换机和高质量线路,搭建起测试环境。
      什么特娘的1200比特每秒2400比特每秒,那些都是理论传输速度。实践起来能达到几百比特,最多勉强超过千比特每秒,就已经很不错了。
      曲卓憋着劲,要把实际传输效率直接提高到几千比特每秒,甚至万比特每秒!喜欢1976步步生莲请大家收藏:

第427章 小曲同志成长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