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卫东到了县里,找了一家照相馆洗照片。
      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他当然明白,这年头,照相馆都是国营的,基本没有个体的。
      就算有个体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呢,而且还需要极其严格的审批。
      因为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属于特种行业,属于公安局直接管理。
      个人哪怕是买照相机都是违法的。
      80年以后,政策才逐渐放开,照相机也才开始悄悄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边找着国营照相馆,刘卫东神思悠然——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照相馆摄影师可以说是一个超牛笔的存在。
      南方一些大城市,普通的一个摄影师一年收入高达四五百元,当年他南下,就曾经干过摄影师,还靠这个发了家,进军其他行业。
      就算现在改开已经开始,摄影师也是很牛笔的,一般人想当,门儿都没有。
      因为那时候的摄影师培养是以年为单位的。
      入行前三年,学徒,一分钱都没有。
      这三年的工作就干一件事情,摆姿式——给顾客摆各种姿势造型。
      等第四年才有资格学习入门知识、接触照相机。
      培养周期长、技术要求等级高,再加上一些秘而不宣的行业规则,所以,这个时代的摄影师很吃香,赚得很多。
      在老市场里找到了国营照相馆。
      因为刘卫东只是洗照片,不是照相,所以只收冲洗费,三毛张一张。
      “得多长时间?”
      刘卫东边拿胶卷边问道。
      “三天吧。”
      门口的那个开票的中年妇女不耐烦地道。
      “能不能中午就洗出来啊,我毕竟来一趟也不太方便。”
      刘卫东试探地问道。
      他很清楚现在照相馆洗照片的方式。
      当然不是数码时代的电脑打印、立等可取,是需要去暗房里,将胶片在暗室里用激光曝光,再用老式的银盐工艺冲洗,形成照片的。
      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大概二十分钟就能冲洗出来。
      至于一天两天还是三天,完全是看照相馆的人心情随机而定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也有前面照片累积等待冲洗的原因,但绝对有操作空间。
      所以,刘卫东才有此一问。
      “你家多大的事儿啊,这么着急?还半天?你咋不飞呢?”
      那个中年妇女哼了一声,直接怼了回去。
      那年代的国营照相馆的开票员也是合同工,算半个正式的,牛着呢。
      仗着有工作,那叫一个谁也不服,说怼顾客就怼顾客,顾客也不敢吱声。
      刘卫东倒也知道这些人的德性,但他真是着急。
      毕竟,三天的时间太长了,明天后天他还得来呢,如果照片这么压来压去的,积累多了,容易乱套。
      皱了皱眉头,“你这位大妈咋说话呢?”
      “你管谁叫大妈?”那女的登时就炸毛了。
      她才三十二,被刘卫东一句“大妈”给叫破防了。
      “哎哟,这是对你的尊称啊,咋个就不能叫了?
      难不成叫你大妹子?就您这五十多岁的岁数,我好意思叫得出口,你也不好意思听吧?”
      刘卫东哈哈一笑,故意气她。
      “小臂崽子,你跟谁俩这是?谁五十多岁?你再说一句试试?”
      那开票员肺都要气炸了,站在柜台里头叉着腰嗷嗷地叫唤。
      就在这时,里面的帘子一掀,出来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皱着眉头问道,“怎么回事?小张,你怎么又跟人吵起来了?”
      “这个小臂崽子管我叫大妈,还说我五十多岁了……我整死你!”
      开票员愈发来劲,跳脚大骂。
      刘卫东却没理他,而是看着那个中年男子,咧嘴一笑,凑过去,递上了一支大前门。
    

第28章 谈笔生意[1/2页]